同创文旅冯冰丨乡村旅游目的地体系构建下的乡村振兴实践路径

发布时间:2022-05-20

 5月17日,通过线上直播形式举办的“乡村振兴与特色城镇论坛暨园冶杯乡村振兴联合毕业设计终期评审会”活动已圆满结束。

 

 会议合照改动.png


作为本次活动的重要嘉宾和乡村振兴领域业界大咖,北京同创文旅联合创始人、文旅规划院院长冯冰,在上午举行的“乡村振兴与特色城镇论坛”上,以《乡村旅游目的地体系构建下的乡村振兴实践路径》为主题进行演讲。在下午举行的“园冶杯乡村振兴联合毕业设计终期评审会”中,冯冰院长作为评审嘉宾还与亚洲园林协会副主席及湖南大学、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专家、教授一同对相关设计作品进行了终期评审。

 

3大会封面.png


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至今已有5年,其相应的实施路径和方式多元纷呈,其中旅游引导方式被认为是乡村振兴最为广泛而有效的路径,或者说乡村振兴路径千万条,旅游第一条。

 

4封面.png


因此,在本次 “乡村振兴与特色城镇论坛”的演讲中冯冰院长不仅从乡村旅游发展背景及问题方面讲述了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发展的现状,同时还针对性、前瞻性的提出同创文旅的乡村振兴新思考、新理念,并结合同创文旅的落地案例分享了其如何运用基于乡村旅游目的地体系构建下的乡村振兴实践路径。

 

一、乡旅背景:回归乡土的微度假,催生了乡村旅游目的地体系构建


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背景层面,冯冰院长阐述了对乡村旅游的3大观点:


①故土情怀基因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内生动力

大部分国人往上数三代,祖上都是农民,对乡村的向往是中国人骨子里的情感故土基因,而乡土作为中国人心之所属的精神故土,已然成为寄托国人心灵的圣土。

 

②城镇化激发沉浸式“慢生活”乡村体验需求

2021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公布: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0199万人,占63.89%; 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0979万人,占36.11%。城镇化的高速发展,让城市人失去了家的归属感,故乡的家回不去,城市的家陌生而又疏离。城市人需要在乡村中寻找所谓的“家”,而“家”不再局限于惯常环境中的固定居所,而是通过“乡村旅游”能够唤醒乡愁的 “精神家园”。这种唤醒乡愁的过程形成了我们现在9亿多城市人口的微度假需求,这不仅催生了全国越来越多乡村旅游目的地体系构建,也让乡村成为唤回市民心灵故土的情感目的地。

 

③乡村旅游需求与乡村资源环境供给无缝衔接

乡村旅游需求主要是脱离城市的静谧、度假康养的空间、情感记忆的乡愁、地方特色的美食;而乡村资源环境供给主要有优美的自然环境、舒适的度假生活、新奇的文化体验、惊艳的乡村味道,乡村旅游需求与乡村资源环境供给无缝衔接,更让乡村成为大量城市居民的休闲度假的新聚集地。而乡村旅游的发展使乡村生态、文化、产业、服务等要素得到全面提升,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要素溢价。


二、乡旅问题:不是每一个乡村都适宜发展旅游

 

中华大地上,共有60+万个行政村,260+万个自然村。但目前我国很多地方将发展旅游当做一场“乡村运动”或者政治任务,有些地方甚至不考虑村庄实际条件,生搬硬套乡村旅游发展一些条条框框,最终导致资源、人力、物力、财力浪费。


在乡村旅游发展问题层面,冯冰院长认为:不是每一个乡村都适宜发展旅游,甚至只有一部分拥有优越自然资源环境、独特历史文化或者优良市场基础或特色产业的乡村才有发展旅游的先决条件!从策划设计角度考虑,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还存在其他一系列问题,如:千篇一律、有面无里、不成体系,没有系统的前策考虑,导致乡村没有惊艳的爆点项目,盲目单一的旅游思维,导致项目形成农旅脱节两张皮,在地文化的挖掘不够,导致乡村缺乏突出的自身特色。


 7乡村旅游.png


三、同创理念:文旅促进“乡村更新”3大新路径

 

在今后乡村旅游如何助力乡村振兴的问题上,冯冰院长讲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将近5年,乡旅引领已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最有效、最广泛的路径和方式,但不可忽视其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因此,同创文旅经过深入分析和研究,提出基于乡村旅游目的地体系构建下的乡村振兴实践路径,即:3大构建目标(生命友好型乡村、乡村消费体系、乡村生活方式),6大突围建议(沉浸形式、创意手法、文化场景、软性导流、乡村夜色、农家美学),3大前策思维(启动破题思维、运营前置思维、系统开发思维)。希望对广大乡村建设及乡村振兴发展带来一定的指导和启迪。

 

分享中冯冰院长还通过落地案例介绍了同创文旅在乡村旅游类项目的策划、规划、设计等层面,除了对相关村庄建筑、景观环境进行更新提升;还注重特色旅游体验场景打造、商业配套完善、生活方式营造等,其目的在于构建乡村立体的生活体系(乡村旅游目的地体系),满足游客和当地村民综合需求,助力实现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