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马文化专题研究8——中国马文化发展概况

发布时间:2019-06-06

我国是世界上养马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各地域各朝代都有各自独特的马文化。凡是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方方面面都曾与马文化有联系,马文化的研究现在已经包含了经济、产业、文化、艺术、文学、医学、军事、体育、旅游等各行各业。

一、横向——地理上

我国领土辽阔广大,根据文献资料显示,马文化主要体现在除沿海地区以外的边疆地区(内蒙古、新疆、云南、西藏等地)。

1、新疆马文化

新疆作为我国传统牧马大区,养马、驯马历史悠久,马在新疆各少数民族经济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即使到了现代,马在牧民生产、生活中仍然发挥着巨大作用。

(1)生产生活

马文化是新疆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疆丝绸之路文化中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是值得高度关注和深人挖掘的宝贵特色资源。生活在新疆的维吾尔族,很早就形成以畜力驮拉物品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骑马、骑驴等交通民俗。且在所有的畜群中,马处于最高位置。

(2)历史名马文化资源

马是新疆各少数民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新疆历时发展和演绎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无论是战争还是和平,马都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汗血宝马、伊犁马、伊吾军马是中外享有盛名的马种,在新疆马文化中具有代表作用。

汗血宝马:在新疆的历时场合追溯马,最出名的马应属“汗血宝马”。汗血马,史称:“天马”,大宛马。汗血马的先祖是生长在偏僻沙漠隔壁中的野马。

伊犁马:伊犁马是以当地的哈萨克母马为基础,混入了俄国骑兵用马的顿河及土库阿哈马等血液而来的。伊犁马性情温顺,禀性灵敏,擅长跳跃,也曾经是国内耐力最长、速度最快的名马。

伊吾军马:伊吾是汉晋时期对今哈密一带的叫法。巴里坤大草原是著名巴坤马和伊吾军马的产地,由清代宁远大将军在此建立的军马场。

普氏野马:它一个小时可奔跑60公里,还有连续奔跑四个小时的耐力。

(3)文化娱乐

“马舞”的历时悠久而漫长,虽然缺乏文献典籍的记录,但并不能由此否定马舞的可靠性。在库车森木赛姆千佛洞和白城克孜尔千佛洞的壁画上,马舞的图案细腻而完整,并且详细叙述了看马舞的表演方式:“身穿彩衣执鞭,蹄应节。”

2、云南马文化

(1)大理马的历史

滇西和滇西北地区的养马业至少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在《史记》中所记载的“笔马”,可能就是古代的大理马。当地民族早在春秋时代就十分重视养马,随着与古代汉族频繁的经济往来,养马业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后汉书》载:“永初六年(112年)春正月庚申,诏越隽置长利、高望、始昌三苑。又令益州郡置万岁苑,键为郡置汉中苑。”说明川、滇两省的养马业早在汉代就有组织的经营了。自唐宋以来,滇西所产的“大理马”蜚声全国,并常作贡马。

(2)云南茶马古道

马帮的存在和运作,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他们构成了一个极为特殊的社会群体,是大西南地区特有的一种交通运输方式,它也是茶马古道主要的运载手段。中国大西南区域山高水急的自然条件使水上航行成为纯粹的噩梦,而西南地区自古出虽矮小却富耐力的山地马,马帮的徒步运输应运而生。

3、香港马文化

(1)香港赛马历史

早在香港成为英国殖民地初期,英国人已把赛马运动带来香港,在当时称为黄泥涌谷的跑马地举行赛马。不仅历史悠久,而且还广泛渗透到香港的各个角落,曾有人这样形容:只要有成片的建筑,人们抬头就会发现熟悉的赛马会标志;只要打开电视和广播,就能找到关于赛马的信息;公园是马会修的,医院是马会建的,学校是马会资助的,香港人已经越来越离不开赛马了,赛马也越来越成为了现代香港的一个重要城市标志。

(2)赛马带来的经济效益

香港赛马会:香港马会是于1884年成立的一家私人会所,发展至今已成为亚洲最大、最高级的会员会所之一。

香港赛马会每年为香港经济平均贡献163亿港元,占本地生产总值(GDP)的1.3%。马会是香港十大雇主之一,除聘用的全职及兼职雇员人数达到24000多人外,还以每年20亿港元支持慈善事业。

二、纵向——历史上

1、新石器晚期

关键词:驯化

距今大约四、五千年,祖先开始驯化的时间。

2、神话(黄帝)时期

关键词:原始兽医

距今大约四五千年,神话传说,黄帝时期马师皇擅长医马。这是有文字记述的第一位兽医。

3、夏代

关键词:养马

夏代初年开始养马,之后始终是畜牧业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4、商朝

(1)关键词:马车

在古代传说上,认为车的发明始于黄帝时代,但并不能说明马车的发明起于黄帝时代。由于马是人类最后驯化的动物,在马之前,牛亦可能与车结合。因此到目前为止,马车的出现仍有争论。

通过历史记载以及甲骨文的象形解读,郭沫若《卜辞通纂》中推断:“殷王之车,谨驾二马。”这些均表示二马在前拖着有车衡的二轮车。

同时殷墟的发掘,更进一步地获知车马的实际情形,且由此证明殷代已采用一车四马之制。如石璋如在殷墟的一个坑中发现有并排的四匹马,头部还有鞍饰、铜铃、辕等。郭宝鈞最近在殷墟的一个墓道又发掘出十六架马骨,正是四驱之数。这些确实的物证,都具体地证明了殷代已有四马驾车之制。

也证明在殷代时,我国已经拥有较为发达的马车行业,表明我国在原始社会经济、文化的发达,以及在驯马上的悠久历史。

(2)关键词:骑术的发展

上古时代战术以车战为重,大约到了东周以后,才注重骑兵。由于骑术的发达,马匹的用途也就扩大我国骑术的发展,多认为是由古代北方草原部落创始的,但是我国的骑术发展却早于著名的“胡服骑射”。《诗经大雅》说:“古公亶父,来朝走马。”按亶父是周文王的祖父,这里所说的走马是指骑乘,由此可见殷朝已有骑马的习俗。

但是由于古代贵族无论战斗还是骑行都以马车为主,且《礼记》记载中所说:“礼不下庶人。”因此对于骑术的发展也就没有一个详尽的记述。

5、西周

关键词:马政制度

西周时期对马的认识和驯养已经有了相当深入的把握,朝廷还专门为马盖马厩,设官职,配人员,负责马的放牧、饲养、调教、乘御、保健、繁殖,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马政制度;与此同时,对马的选种、长势、鉴别(相马)、管理、疾病防治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同时周官校人中所说的“辨六马之属”,将马分为以下六种:

一是繁殖用的“种马”,二是军事用的“戎马”,三是毛色整齐供仪仗祭奠用的“齐马”,四是善于奔驰驿用的“道马”,五是田猎用的“田马”,六是仅可供杂役的“驽马”。这些表明当时已经初步形成了育马制度以及依靠马的分配抑制诸侯势力。周朝的养马制度是我国秦汉以及之后朝代养马制度的基础。

6、春秋战国时期

(1)关键词:军事作战——千乘之国

由于战争频繁,各国都积极发展车马以备战争之需。各国的国力常以用于战争的车量作为衡量标准,《孟子·梁惠王》即以“千乘之国”和“万乘之国”等语来描述当时诸侯国家的规模。

(2)关键词:“胡服骑射”

战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骑马射箭已经是非常普遍的作战方式,接近他们的赵国国君赵武灵王积极学习其作战方式,以“胡服骑射”作为军事改革的内容,成为中原国家乘马作战的典范。

(3)关键词:伯乐与相马术

早在公元前六百多年前的春秋秦穆公时代,就有两千多年来为后代所追崇的相马家出世,他就是孙陽,别号伯乐。他善于鉴别马的良驽,曾著有《相马经》。在这同一时代,尚有《列子说符篇》中的九方皋,《庄子杂篇》中的徐无鬼,《吕氏春秋观表篇》提到的韩风、麻朝、子女万、卫忌、汗鄙、投伐褐、管青、陈悲、秦牙等。由此可以得知,相马学术在中国绝不是萌芽于此际,而在更早的原始畜牧业生产过程中,已开始积累了这方面的生产经验。

(4)关键词:鞍缰的出现

《吴子兵法》所记载的“鞍、勒、衔、辔,必令完坚。”应视为骑乘马具的制作已有了进步,鞍缰的出现应该在此几百年前,但尚未有考古资料来证实。

7、秦朝

(1)关键词:兵马俑陪葬

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新的秦王朝的过程中,也多得力于马的帮助。秦入关中前,地处西北与戎狄杂居,即善于养马、御马,并以马为作战的必备条件。最近在陕西咸阳塔尔坡秦人墓葬中发现了秦最早的骑兵俑,说明早在秦王朝建立前,已经有了正规的骑兵武装。秦始皇陵兵马坑中曾发现过震惊世界的兵马俑和驷马驾乘的青铜车马,最近考古工作者又在秦始皇陵兵马俑二号坑发现116件骑兵鞍马俑,表明秦在统一中国的战争中已经建立强大的骑兵部队,马和秦朝的统一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2)关键词:驿站以及驰道

古代的大陆交通,主要是靠驿站组织,其重要性无须赘述。中国的驿站制度在世界上是最早且是最完备的。随着车骑交通工具的发达,到春秋以后就开始有了驿的设置,维持中央与地方的交通,并依靠它来开拓疆域,辅助军事通信,对社会历史的推进负有重大的任务。

驿站建立之初,仅是供封建统治者所占有,落专门用来传递军报文书的。《史记范睢列传》道:“秦昭王大说……使以传车召范睢”。《史记孟尝君列传》道:“即使人驰传追之”。秦始皇时代的“驰道”,也就是当时的驿道。《史记蒙恬列传》道:“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前汉书 贾山传》道:“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这些广阔的大道,同时还供权贵商贾地主们的车马货运的驰驱,极大增强了当时秦帝国的统治力,发展了秦朝的商业。

8、汉朝时期

(1)关键词:抵御匈奴

汉朝为了抵御和战胜拥有强悍骑兵的匈奴,建立了强大的骑兵,一举打败了北匈奴,成为汉代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中坚力量。甘肃武威发现的马踏飞燕青铜像就是当时重视征服马的象征。

(2)关键词:西域良马的输入

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2年)秋,有个名叫“暴利长”的敦煌囚徒,在当地捕得一匹汗血宝马献给汉武帝。汉武帝得到此马后,欣喜若狂,称其为"天马"。并作歌咏之, 歌曰:“太一贡兮天马下,沾赤汗兮沫流赭。骋容与兮跇万里,今安匹兮龙为友。”仅有一匹千里马不能改变国内马的品质,为夺取大量“汗血马”,中国西汉政权与当时西域的大宛国发生过两次血腥战争。

最初,汉武帝派百余人的使团,带着一具用纯金制作的马前去大宛国,希望以重礼换回大宛马的种马。来到大宛国首府贰师城(今土库曼斯坦阿斯哈巴特城)后,大宛国王也许是爱马心切,也许是从军事方面考虑(因为在西域用兵以骑兵为主,而良马是骑兵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肯以大宛马换汉朝的金马。汉使归国途中金马在大宛国境内被劫,汉使被杀害。汉武帝大怒,遂作出武力夺取汗血宝马的决定。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命李广利率领骑兵数万人,行军4000余公里,到达大宛边境城市郁城,但初战不利,未能攻下大宛国,只好退回敦煌,回来时人马只剩下十分之一二。3年后,汉武帝再次命李广利率军远征,带兵6万人,马3万匹,牛10万头,还带了两名相马专家前去大宛国。此时大宛国发生政变,与汉军议和,允许汉军自行选马,并约定以后每年大宛向汉朝选送两匹良马。汉军选良马数十匹,中等以下公母马3000匹。经过长途跋涉,到达玉门关时仅余汗血马1000多匹。汗血马体形好、善解人意、速度快、耐力好,适于长途行军,非常适合用作军马。引进了“汗血马”的汉朝骑兵,果然战斗力大增。甚至还发生了这样的故事:汉军与外军作战中,一只部队全部由汗血马上阵,敌方人数众多,刮目相看。久经训养的汗血马,认为这是表演的舞台,作起舞步表演。对方用的是矮小的蒙古马,见汗血马高大、清细、勃发,以为是一种奇特的动物,不战自退。

(3)关键词:苜蓿种子

在汉使通西域的同时,带回来不少中国向来没有的东西,其中如苜蓿种子的传入,对中国农牧业有很大的贡献。《史记大宛列传》说:“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汉代对于苜蓿很重视,栽种苜蓿的园苑设有专官管理。苜蓿到中国以来很快就推广开来,但初期主要是限于长安及洛阳一带,以后遍于北方各地。汉以来《群芳谱》所指的苜蓿草的产地,皆为今日盛产苜蓿草的省份,汉代将苜蓿种子传入中原,对我国养马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大的积极作用。

(4)关键词:马舞

马戏是与马有关的娱乐表演形式,依我国历史可分为马及马技两类。最早关于马舞的描述出自《山海经海外经》:“大乐之野,夏后启于此儛九代马”(注:山海经缺九代马的马字),但此说不可信。不过在汉宫中豢养有大批非军事所用的御马,这些马必然有一部分是供此用的。如《盐铁论·散不足篇》中有“百兽马戏”之说,又如曹植献马表:“臣于先武皇帝(曹操)世,得大宛紫骍一匹,形法应图,善持头尾,教令习拜,今辄已能,又能行与鼓节相应”这说明当时确已有人能善于调教舞马,且是马舞确切出现在文献记载中。

(5)关键词:马技

在马上表演技艺,得以称为马技。1975年在陕西省咸阳市出土的西汉漆奁上的马戏,颇为精彩。在奔驰的马上,一伎儿单腿平衡立于马背上,双臂又开,右手拿一短棒,动作从容而稳健。另一伎儿在疾弛马的背上,双手紧握固定在马鞍上的短竿,身体悬空,气氛紧张刺激。同时在沂南出土石墓中的古画像,其中有马戏二幅,另有化妆的四匹马所表演的车戏一幅,这些可证明在西汉时已经存在马戏。据《中国古代马戏》论证,马戏出现在西汉汉武帝前后。

9、三国时期

(1)关键词:骑兵部队

三国时期军阀混战,曾出现很多著名的骑兵部队,如:

白马义从——原指跟随公孙瓒的那些善射之士,后瓒在与匈奴的对战中,深深的感觉精锐骑兵的重要性。因此,以那些善射之士为原形,组建了一支轻骑部队。由于瓒酷爱白马,因而部队清一色全是白色的战马,而部队为表达忠心,均高喊:“义之所至,生死相随!苍天可鉴,白马为证!”因而得名——白马义从。白马义从是公孙瓒与袁绍对抗的中坚力量。

西凉铁骑——马超的部队,大半都是西凉人,又都以骑兵为主,所以人们常常称他们为"西凉铁骑"。西凉铁骑,应是蜀国最具有的攻击力骑兵部队,士兵周身精钢铁甲,防御能力极高,是蜀国的三大精锐之一。这支部队,从很早的时候,就跟随着马超一起打天下。"西凉铁骑"的威名,来自于对曹魏全国的对抗,据《山阳公载记》上说,渭水之战时,曹操就曾说过这样的话:"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实在是对马超及其他所统领的部队有些惧怕感。"西凉铁骑"的最大威风,也可能就是上面所说的,当大军兵临界益州城下时,惊得满城震恐,因而就早早地投降了。而后来蜀国建立之后,也正是这支西凉兵团,一直把守着蜀国的边疆之地,使得外族不敢侵犯。

虎豹骑——魏晋曹军著名的骑兵部队。首先虎豹骑的统领历来都是曹氏将领,比如曹纯、曹休和曹真。大家都知道曹操最信任曹氏将领,虎豹骑历来由曹氏将领统帅,由此可见其重要。《三国志·魏书》说:"纯所督虎豹骑,皆天下骁锐,或从百人将补之。"其精锐可见一斑。关于虎豹骑统领,根据《三国志 卷九 诸夏侯曹传》可知比较有名的共有八人,也称为八虎骑。即 曹仁、曹洪、曹纯、夏侯惇、夏侯渊、曹真、曹休、夏侯尚。

虽然关于"虎豹骑"参加战斗的记载不多,但我们还是可以通过仅有的一些材料看到虎豹骑的战绩。首先是在建安九年,与袁谭的南皮之战中,曹纯"督虎豹骑从围南皮","急攻之,谭败。纯麾下骑斩谭首",袁谭死于曹纯所率领的"虎豹骑"之手。其二,在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时,又是曹纯率领"虎豹骑"在战场上斩下乌桓单于蹋顿的首级。其三,在建安十三年时,曹纯"从征荆州,追刘备於长坂,获其二女辎重,收其散卒",也就是说,长坂坡之战中长途奔袭打败刘备的也是"虎豹骑"。其四,建安十六年,曹操与马超作战,"先以轻兵挑之,战良久,乃纵虎骑夹击,大破之",击破西凉马超军团的还是"虎豹骑"。有人说,在建安二十三年,曹洪、曹休在下辩击破张飞和吴兰时,也是率"虎豹骑"出击的,虽然曹休统率"虎豹骑",但史料中的记载看不出这一仗中曹休以"虎豹骑"进攻,据推测可能性很大。

(2)关键词:宝马

因为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原因,使大家对三国时期马文化的印象多为各种类型的宝马,尤以知名人物的坐骑、战马为主,如吕布的“赤兔马”、刘备的“的卢”、曹操的“绝影、爪电飞黄”等,每匹马都被写成勇武善战、敏捷非常。

10、晋朝

关键词:马镫

马镫的出现使骑兵作战更为灵活,为后来马成为长期作战的坐骑奠定了重要基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慕容恪,还发明了著名的铁甲连环马战术,使马在战争中的作用更为重要。

11、唐朝

(1)关键词:六骏

唐太宗昭陵六骏,《册府元龟》载云,唐太宗贞观十年(636年)十一月,谓侍臣曰:“朕自征伐以来,所乘戎马,陷军破阵,济朕于难者,刊石为镌真形,置之左右,以伸帷盖之义。”《金石录》云:“右《唐昭陵六马赞》。初,太宗以文德皇后之葬,自为文,刻石于昭陵;又琢石象平生征伐所乘六马,为赞刻之。皆欧阳询八分书。”这六骏的名字分别是:飒露紫、特勒骠、拳毛、青骓、白蹄乌、什伐赤。

(2)关键词:唐三彩马

马是唐三彩陶器中最常见的题材。三彩马一般作为随葬品,盛行于唐代。

(3)关键词:打马球

马球我国历史上均称为“马毬”,似于唐初始由西域传入中国,但唐以前所进行的马毬则相当于今日的踢足球,与打马球不同。《封氏见闻记卷六》称:太宗常御安福门,谓侍臣曰:闻西蕃人好为打球,比亦令习,曾一度观之。昨升仙楼有群胡(指蕃人)街里打球,欲令朕见,此蕃疑朕爱此,骋为之。景云中,吐蕃遣使迎金城公主,中宗于梨园亭子赐观打球。吐蕃赞咄奏言:“臣部曲有善球者,请与汉敌。”上令仗内试之,决数都,吐蕃皆胜。时玄宗为临淄王,中宗又令嗣虢王李邕,驸马杨慎交、武秀等四人敌吐蕃十人。与玄宗东西驱突,风回电激,所向无前。吐蕃功不获施。

由此可见,自唐太宗以来,在长安已盛行马毬。打马球成为宫廷的娱乐,在军中、妇女、乃至文士之中也通行。特别是在唐朝,这一点是值得重视的,自此以后把马球称为尚武的体育运动之一,得与骑射媲美。马球运动在明代得以短暂复兴,于清代开始,此风告于衰绝。只有在抗战前,我国曾组织马球队前往参加奥运的表演,但已欧化。

(4)关键词:马蹄铁

马蹄铁古代在中国称为马掌,由于钉马掌这门职业和技术在古代中外为人所鄙,因此历史上虽有这事实的存在,但没有记录下来。在中兽医一些古籍中,已经指出了护蹄和削蹄,而削蹄是蹄铁技术上的必要操作。

我国出现马蹄铁记载集中出现在唐朝,很多唐诗中均有类似的描述。例如曹唐诗《病马五首》中有“四啼不凿金砧裂”诗句;杜甫诗《高都护骢马行》中有“腕促蹄高如踣铁,交河几蹴曾冰裂。”的描述,均意味着马已经装上了蹄铁。

12、宋朝

(1)关键词:马戏

宋代,马戏表演达到了日趋完善的地步。宋代马戏集中了以往各朝代的精华,加以提高并有所创新,使马戏有了一套完整的表演体系,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七“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一节中从马戏出场的形式、表演内容以及结束程序等都做了详尽的记载:合曲舞旋讫,诸班直常入抵侯子弟所呈苇骑,先一人空手出马,谓之“引马”。次一人磨旗出马,谓之“开道旗”。次有马上抱红绣之毯,系以红锦索,掷下于地上,数骑追逐射之,左日“仰手射”,右日“合手射”,谓之“拖绣球”。又以柳枝插于地,数骑以划子箭,或弓或努射之,谓之“措柳枝”。又有以十余小旗,遍装轮上而背之出马谓之“旋风旗”。又有执旗挺立鞍上,谓之“立马”。或以身下马以手攀鞍而复上,谓之“骗马”。或用手握定镫跨,以身从后来往,谓之“跳”。忽以身离鞍,屈右脚挂马鬃,左脚在镫,左手把鬃,谓之“献鞍”,又曰“弃鬃背坐”。或以两手握镫跨,以肩著鞍桥,双脚直上,谓之“倒立”。忽掷脚著地,倒拖顺马而走,复跳上马谓之“拖马”。或留左脚著镫,右脚出镫,离鞍横身,在鞍一边,右手捉鞍,左手把鬃,存身直一脚顺马而走,谓之“飞仙膊马”。又存身拳曲在鞍一边,谓之“堆里藏身”。或右臂挟鞍,足著地顺马而走,谓之“堤驴”。或出一镫,坠身著鞧,以手向下绰地,谓之“绰尘”。或放令马先走,以身追及,握马尾而上,谓之“豹子马”。或横身鞍上,或轮弄利刃,或重物大刀双刀百端讫。明代以后,大型的马戏演出逐渐衰败,由国家艺术转退于民间,成为民间艺术。

(2)关键词:诗歌

与其他朝代相比较,宋朝是重文轻武的朝代,这期间产生了大量的诗歌,《全唐诗》中咏马的诗就有 120 多首,反应文人当时背景下的思想。例杜甫诗中的《瘦马行》《病马》等,诗人笔下的马骨瘦清奇,常借马自喻,将病马、瘦马的形象来比喻诗人等待机遇,渴望奔驰沙场,建功立业的情怀与信念。马文化发展到宋朝,由于宋朝对百姓思想上的控制以及宋人坐轿风气的盛行,文人思想上的禁锢和马的作用减小,因此马在宋词中的审美意象蕴涵着时代的文化气息,是当时文人隐逸思想的反映。如北宋词人柳永的《少年游》中:“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这首词是以古城长安为背景的,将长安道上来往的车马用来隐喻世人对功名利禄的争逐之情。

(3)关键词:茶马交易

茶马交易,最早出现于唐代,直到宋朝才成为定制。

宋朝在全国各地设置了茶马司,确定了买马场。宋神宗熙宁七年(1075年),朝廷派三司盐铁判官、三司干当公事蒲宗闵来到四川,设立茶马机构,以茶易马,解决朝廷对外用兵的战马问题。

四川所设的买马场虽有不少地方,但能保持常年有业务的买马场是黎、雅、叙、泸等州。其中雅州地区的买马场算得上是“明星企业”。雅州范围内有三个买马场,分别是雅州买马场、雅州灵关镇买马场和雅州碉门寨买马场。雅州买马场是今名山县新店场东被人讹称的“茶马寺”(现恢复有“茶马司”旧址),后又设百丈买马场。名雅一带是成都平原与少数民族之地的连接地带,交易自然活跃。灵关镇在今宝兴县境内,碉门寨位于天全境内。

当时茶马交易中的名山茶是很响亮的品牌,由于“唯雅州名山茶为羌人贵重”,因此不仅雅州各处买马场用的是名山茶,连甘肃的熙、河博马用的都是名山茶。除雅州买马之外,名山茶由成都府路组织民工运往甘肃天水、临洮、临夏等地的买马场博马。当时的名山茶有少部分按计划也可以贩运出去卖给官营茶场,但必须持有地方出据的“长引”,有点相似于今天的“特种商品经营许可证”,否则路上被挡获要遭到严厉的处罚。

13、元代

(1)关键词:蒙古骑兵

成吉思汗借助彪悍的蒙古骑兵统一中国,马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元代是蒙古族的王朝,成吉思汗靠着他的骑兵部队用5年时间就迅速占领了中国北部绝大部分领土和朝鲜,接着统治了亚洲,后来只用两万人的军队越过高加索进入俄罗斯,并击败了由俄罗斯人和土库曼人组成的联合军队,随后又击败了保加利亚的军队,这支骑兵组成的军队20多年内征战行程1万里,建立了横跨欧亚大陆的大帝国。

(2)关键词:制度文化

在《成吉思汗大扎撒》,元朝的《至元新格》和《大元通制条格》等法规里都规定保护马的条文。

(3)关键词:围猎

围猎是蒙古人老少娴熟的一项活动。古代蒙古大汗、王公贵族都喜欢围猎,如今许多地区仍保持着围猎习惯。围猎时经常是上上下下一齐出动,是全民性活动。古代的围猎分为虎围、狼围、鹿围和兔围等。这实际上就是一场蒙古马竞技表演和准军事演习。凡参加围猎者均要骑一匹精良的蒙古马。在围、赶、追、吓、堵、埋伏等围猎中,需要蒙古马与主人卓越的配合,否则不仅不能获取猎物,主人稍有不慎或乘马有所闪失,便有中枪弹、箭、布鲁(打猎工具)和被野兽反扑的危险性。围猎者要想尽情发挥围猎的真正本领,那是绝对地少不了蒙古马的智慧和机敏。蒙古马不仅善解主人用意,更懂得围猎的奥秘与要领。在这一点上,蒙古马有惊人的记忆和超常的灵活性。主人在瞬息万变的围猎场上,有时会遇到一些难以精确预料的东西,这时便由蒙古马替主人加以补救,化险为夷。古代围猎者将自己的猎马视如生命,视如神灵。

14、明清

(1)关键词:下马碑

在清朝的北京城内,有两块碑石,都被称为“下马即亡碑”。如北京孔庙大门外东西约十几米处,就各立着一座“下马碑”。正背两面分别镌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的满汉、蒙、回、托忒、藏等六种文字,表示对圣人的尊重。“下马即亡”就是清朝统治者对自己的警告,对后代的警告,意思是他们从马背上取得江山,要维护好这个江山,也就不能丧失马背上的技艺。如果一旦丧失了马上的技艺,也就离灭亡不远了。

(2)关键词:马神崇拜

15、近现代:艺术

徐悲鸿《八骏图》:《八骏图》是徐悲鸿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以周穆王八骏为题材,八匹马形态各异,飘逸灵动,为不可多得的珍品。

二胡曲《赛马》由20世纪二胡名家黄海怀于1959年创作,1960年定稿。


【总结与启示】

1、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马文化在各个时期的存在形式不同,但一直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马文化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3、在古代,马的军事地位突出;马是重要的交通工具,有着重要的商业作用。


经过研究发现,各地区马文化存在差异之处,也存在相同的地方。其中,内蒙古马文化内容丰富,类型多样,独具特色,具有强烈的民族地域特色。与其他地区马文化相比更有优势,应把马文化和旅游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其优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