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素湖与可鲁克湖生态保护资源专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1-05

一、两湖地质条件分析

(一)地理位置及现状

在柴达木盆地的东北部有两个美丽又恬静的湖泊,它们镶嵌在浩瀚的戈壁、草原之间。其中最大的就是可鲁克湖-托素湖。鲁克湖-托素湖自然保护区位于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柴达木盆地东北部,德令哈盆地西部,地理坐标为N37°15′~37°20′,E96°51′~96°58′,东距德令哈市42KM。托素湖是柴达木盆地最低点,克鲁克湖是德令哈盆地面积最大的淡水湖,四周有多条山谷洪积扇向心于此,总面积41100hm?。另外,克鲁克湖和托素湖虽然相距很近,而且有着相同的生态环境和变迁历史,然而它们的姿态、风貌和性格却迥然不同,克鲁克湖是柴达木盆地最大的淡水湖,湖水主要来源于巴音河,是许多重要水禽栖息和繁衍的场所,与之紧邻的托素湖为咸水湖泊,其主要水源来源于克鲁克湖。

(二)可鲁克湖-托素湖湿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地位

       基地地处青海省西部,青藏高原中部,柴达木盆地东北部的荒漠半荒漠地带,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山地,高原盆地等生物过渡带,为珍稀动物和众多的野生动物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同时,湿地还是柴达木盆地的重要湿地区和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也是德令哈市的生态屏障,兼顾着柴达木盆地东北部荒漠、半荒漠地带的气候调节作用,对于维持区域的生态系统平衡,调节区域气候,提供淡水资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保护区分布有多种湿地类型,水陆过渡特性明显,生态环境类型多样,对维护区域生物多样性起着关键作用,具有不可替代的生物区位价值。

      据综合科学考察,克鲁克湖托素湖及其周边地区栖息的水禽和鸟类有130余种,在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的柴达木盆地,其生态区位十分重要,克鲁克湖还是青海省境内唯一适宜淡水养殖的中型浅水草湖。

二、两湖生物系统分析

      克鲁克湖属于微咸性淡水湖,水色清澈,湖面平静,湖水沼泽地芦苇丛生,湖中生长有眼子菜、轮生菜、轮藻、水毛茛、水蜈蚣、菖蒲,泽泻,杉叶藻等水生植物,湖岸周边是沼泽草甸,植被丰富,主要植物有芦苇、轮叶狐尾藻伪针茅等24种。湖中盛产鲢、鲫、草鱼等,比较重要的鱼类资源,有厚尾高原鳅,短尾高原鳅,黄河裸裂尻鱼和青海湖裸鲤。湖边有黑颈鹤、大天鹅、翘鼻麻鸭、棕头鸥、赤麻鸭、斑头雁、灰雁等18种水禽。托素湖则是典型的内陆咸水湖,湖的周围是茫茫的戈壁滩,气温较高,湖水的蒸发量很大,水中的含盐量增高,水生动植物和浮游动植物也很少,湖岸零星生长有白刺、沙蒿、苔草等,湖中间小岛上有鱼鸥,棕头欧、野鸭等群聚。两湖地区由于地处地质环境影响,导致其生态系统简单,物种种类不丰富的特点。又因其紧靠柴达木盆地,所以其生物特点呈现为水生生物以及鸟类物种种类较多。陆上生物以及植物种类单一的特点。因此对两湖地区生态系统的研究,重点在于对其微生物系统保护以及对其水生生物保护。

(一)两湖重点保护动物分析

      可鲁克湖一托素湖省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及鸟类和周边动植物。在保护区内,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兽类有藏野驴和白唇鹿2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兽类有豺、棕熊、石貂、荒漠猫、兔狲、猞猁、马鹿、鹅喉羚、盘羊、岩羊10种。国家级重点保护鸟类有玉带海雕、白尾海雕、金雕、白肩雕、黑颈鹤5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有大天鹅、疣鼻天鹅、鄂、黑鸢、凸鹫、大鸶、红隼、燕隼、猎隼、游隼、衰羽鹤、灰鹤12种。

(二)两湖鸟类研究

      可鲁克湖地处柴达木盆地的东北部,属青海省海西州,西距青海湖约300Km。早在Charles Vaurie的著作中已有对该湖的生物学研究的记载,19世纪末俄国人普尔热斯基曾考察过可鲁克湖,并采集了部分鱼类标本。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对该湖的鱼类资源进行了研究。06年对青海湖繁殖鱼鸥的迁徙路线研究表明,可鲁克湖是鱼鸥春季到达青海湖之前和秋季离开青海湖之后的重要停歇地。05年发生的野生水禽感染H5N1事件表明,青海湖与两湖的禽类生态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两湖地区生物资源是青海生态的重要一环。

      两湖地区鸟类资源呈现季节性动态,且种类丰富。共记录到54种34828只水鸟,隶属6目11课,雁鸭类水鸟最多,共统计到28445只,占水鸟总数的81.7%;其次是鸥类和鸻鹬类。可鲁克湖在水鸟春秋季迁徙高峰期在4月和10月,这也是水鸟多样性较高的两个月。同时也是最佳观鸟月份。

(三)水鸟多样性的季节动态

      克鲁克湖在4月是候鸟北迁时期,水鸟的种类和数量都较多,多样性较高;进入5月以后,水鸟多样性降低,种类有所减少,而数量急剧下降,6月水鸟数量进一步下降低,种类略有所增加,多样性进一步降低;此时灰雁等其它鸭类大多已经进入繁衍阶段;进入7月,湖中可见大量的灰雁、赤嘴潜鸭、白骨顶等的幼鸟,因此水鸟的数量较多;8月水鸟种类、数量、群落结构和多样性与7月大致相同;9月以后,水鸟的数量尤其是南迁的鸭类如绿翅鸭急剧增加,而灰雁的数量却很少,多样性值与8月相比有所增加;10月水鸟数量和多样性进一步增加,此时水鸟总数量到达了最大值,超过了1万只;进入11月,水鸟的种类减少了许多;12月进入越冬期,水鸟数量和种类又进一步减少。各月份水鸟多样性变化趋势见表2。

(四)克鲁克水生生物研究

      可鲁克湖海拔2800米,面积43~54平方公里,呈洼地型,最深8米,盐度0.79%。5~9月份最高月均水温通常在18℃以下。湖内生物种类简单,多为广温、低温、广盐、淡水河喜清洁种,优势种类数量大。因地理隔离等限制因子,地方鱼类仅有裸鲤和条鳅。1973年引入鲤鱼、鲫鱼、鳙鱼、草鱼、青鱼和团头鲂等,其中鲤鱼、鲫鱼已经获得成功,草鱼和团头鲂尚有成功可能,其他鱼种引种失败。因本文主要为旅游资源梳理,故对克鲁克湖底栖动物不做研究。

      可鲁克湖水生态环境单一,极易造成重大水生态破坏,同时大规模的养鱼活动亦会对可鲁克湖水质产生影响。故而应该将水生态治理与旅游开发进行结合。例如:放生是藏传佛教信徒信仰手段,规定放生鱼类,将条鳅与裸鲤作为制定放生鱼种。严格禁止其他外来物种放生到可鲁克湖内,对底层生态进行研究,并严格限制养鱼业对湖水富营养化的影响。

三、两湖生态系统保护及旅游资源开发

      两湖地区由于其地理环境较为特殊,导致其生态系统较脆弱,物种种类不丰富的特点。基地内任何一种物种的破坏,都会导致两湖地区生态系统的损害。因此在两湖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应该优先对两湖地区生态系统进行深度调研。力求在景区建设阶段、景区运营阶段等各阶段的人类活动都不会对两湖地区的生态系统造成无法挽回的破坏。

(一)两湖生态系统保护对策

      1.依法保护,尽快出台湿地保护条例

      目前,克鲁克湖一托素湖湿地虽然已成为自然保护区,但缺乏全面、协调、统一的保护体制和机制,林业、农业、水利、环保等多部门管理职责交叉,保护职责难以真正落实到位,也缺乏针对性强、操作性好、适合柴达木盆地实际的保护法规。同时两湖地区的旅游开发已经迫在眉睫,旅游开发建设极易因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管不力等因素造成重大生态破坏。因此应尽快出台湿地保护条例,明确各部门职责,促使湿地保护尽快走上法制化管理保护的轨道,以有效保护天然湿地资源,遏制湖泊萎缩、水质变差的趋势,使湿地生态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2.合理调配推进水资源节约和严格管理

      首先,应根据下游湿地面积、气候条件、蒸发作用等,科学确定湿地生态系统所需生态水量,确保湿地面积不萎缩,湖泊水位不再持续下降;其次,应加快上游大型水利调蓄工程如蓄积峡水库的建设,通过水利工程,加强对水资源的利用,合理调配水资源,确保足量生态水量的下泄;第三,应加快水权制度试点工作,通过水权制度的建立和实施,通过水权转让和生态补偿机制的探索,使水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和全面节约,提高节水水平和用水效率:应进一步严格水资源管理,通过计划用水、合理用水、科学用水,遏制水资源浪费;第四,应加强对湿地水资源、生态水量的监测,通过监测全面、及时掌握水资源状况,为合理水量调度、配置和确保生态水量起到技术支撑作用。最后,在景区建设中要充分考虑节约用水因素,注重二次水的利用以及对生活用水的处理。并建立水污染紧急处理预案,加强管理。

      3.加强保护,逐步改善水环境

      加强保护,逐步改善水环境。首先,应加强湿地保护基础工作研究,调查湿地生态系统现状、主要保护物种、重要影响因素等,通过调查摸清湿地保护薄弱环节,因地制宜编制保护规划,合理确定保护措施;其次,应合理布置工业布局,科学设置工业企业立项门槛,淘汰落后的、污染严重的产能,加快流域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步伐,提高废污水处理能力,加快中水回用试点工程,加快周边环境整治,从源头减少污染物产生和入河;第三,应调查湖泊水生生物现状,合理确定渔业生产饵料投放量,减少应饵料过剩引起的营养物质增加;第四,应加强随湿地水环境质量的监测,建立物联网检测体系,通过监测手段及时掌控湿地水环境质量,为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保护提供必要技术依据。第五,每个水上项目都应予以生态方面检测,检查方案建设是否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同时应加大科技投入,在基地实用高科技处理水污染问题。

(二)两湖生态系统旅游开发

      1. 生态旅游概念

      生态旅游的概念重点强调对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减少人类行为对环境的影响,使之处于环境承载能力范围之内,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不同组织对生态旅游概念:

      “生态旅游是在一定的自然区域中进行的一种负责任的旅游行为,为了享受和欣赏历史的和现存的自然文化景观,而且,这种行为应该在不干扰自然区域、保护生态环境、降低旅游负面影响和为当地人提供有益的社会和经济活动的情况下进行。”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1996)

      “生态旅游是一种到自然区域的负责任的旅游和观光行为,主要通过对环境的保护,达到当地生态和人口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国际生态旅游协会(TIES,1999)

      “着重通过体验大自然,来培养人们对环境和文化的理解、欣赏和保护,从而达到生态上可持续的一种旅游方式。”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EAA,2003)

       2.两湖生态旅游发展措施

       原则上对克里克湖采取不进行大规模建设处理,若有必须旅游项目应该从建筑材料、运输过程等施工全过程进行考虑,尽量采用原生材料,避免对两湖湖水造成危害。

       两湖地区的旅游开发,应该结合环境保护教育开展。并将两湖生态环境治理中运用的技术、手段、建筑等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在欣赏原生态湿地旅游的基础上,着重开发生态保护游。

     (1)生态观光游

       两湖地区主要保护对象为可鲁克湖以及巴音河湿地地区生态环境以及两湖地区鸟类等生物保护。两湖地区鸟类资源呈现季节性动态,且种类丰富。共记录到54种34828只水鸟,隶属6目11课,雁鸭类水鸟最多,共统计到28445只,占水鸟总数的81.7%;其次是鸥类和鸻鹬类。可鲁克湖在水鸟春秋季迁徙高峰期在4月和10月,这也是水鸟多样性较高的两个月。同时也是最佳观鸟月份。

两湖地区鸟类资源丰富,适合开展鸟类生态观光游。

     (2)生态研学游

      两湖地区生态较脆弱,应将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结合起来。通过各种高科技手段保护和改善环境,并大力发展绿色能源科技,如太阳能、风能以及废水回收技术等。这些技术都将作为旅游项目,作为研学游的旅游资源。同时高科技维持生态的旅游项目能够营造出两湖地区黑科技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