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盒,你入坑了吗?

发布时间:2020-12-09

盲盒,你入坑了吗?(图1)

(图源:网络)


“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拿到的是什么口味“这就是拆盲盒的感觉。

盲盒,诞生于日本,最开始叫mini figures,后来又叫blind box。顾名思义,就是一个看不见里面东西的盒子,它装着不同样式的玩偶手办,但你不知道里面到底装着哪一款。在商场或者文具店里经常可以看到有售卖。一套盲盒有几个到十几个不等,还有一或两个隐藏款。所以,抽盲盒,全凭运气,有时候你会抽到喜欢的那款,甚至是隐藏款,如果运气不好,就可能抽到你不喜欢的或者重复的。

 

盲盒的主要受众群体是当代90、00后青年群体。二次元文化是当代青年独立情感寄托的精神家园,而盲盒作为二次元文化的主要衍生品,契合了青年群体的情感消费趋向:情感消费时代下,成年人渴望借由潮玩实现情感满足并抚慰疲惫的身心。由此可见,排遣孤独、宣泄压力是盲盒消费的主要情感动因,而青年群体自然成为主要目标消费群体。


盲盒的发展历程


盲盒,你入坑了吗?(图2)

盲盒莫利(图源:网络)


盲盒发源于日本,最初以福袋的形式奠定了基础的商业模式,“福袋文化”依旧延续至今;日本模型市场的大发展催生了新的产品种类——扭蛋,内含商品集中在二次元和ACG领域;SonnyAngel系列产品的爆红使得各类潮流玩具纷纷涌现,推动了盲盒产业的兴盛。在中国,盲盒营销概念可以追溯到90年代的集卡式营销,在干脆面包装内会放入各种水浒英雄卡,集齐卡片可以兑换礼品,很多人买了干脆面不吃只为集卡,而集卡也成为80、90后们的童年回忆之一。


盲盒,你入坑了吗?(图3)

(图源:网络)


盲盒营销在中国大火从2016年开始,当时,POP MART采用盲盒的玩法,销售香港设计师Kenny Wong设计的IP玩偶——MOLLY。据媒体报道,第一个Molly系列盲盒在天猫上线售卖,仅用了4秒就将200套商品售罄,盲盒顿时在中国风靡起来,POP MART也成为国内最火的盲盒品牌。

 

随着盲盒行业蓬勃发展,商家也意识到娃娃的品质与消费体验的重要性,开始以品牌店的形式出现,同时在娃娃的质量和设计上,也十分重视,有些品牌也与知名IP合作,设计消费者喜欢的娃娃,提升消费者的复购率。同时随着购买渠道的多样化,消费者可以采取先线上线下抽取盲盒的形式进行购买。抽盒过程中有三次摇一摇的机会知道里面“不是某一款娃娃”,完善购物体验的同时也提升了用户抽取心仪款式的概率。更多的IP合作与授权紧握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和消费心理变化,年轻群体成为IP衍生行业消费主力军。随着各潮玩企业的布局,盲盒IP丰富度将逐渐提升,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个性化审美需求。

 

盲盒的作用——满足消费者的心理期待


盲盒,你入坑了吗?(图4)

(图源:网络)


盲盒——不确定的刺激


开盲盒时复杂的心情是每个盲盒消费者的内核推动力。而在拆盲盒的过程中,消费者对未知充满想象,为探索未知而买单,为无止境的惊喜赌注而买单。会有一种期待感,分泌出多巴胺,让人感到愉悦。一旦消费者拿到自己想要的盲盒时,更能获得极大的满足感。再者,人们总是本能地追求希望,逃避恐惧。盲盒利用的,是部分人的选择恐惧症。他们并不确定自己要买什么,于是把选择权放弃能买个惊喜。


盲盒——疗愈心灵


消费心理学显示,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自身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和心理需求。由于学业、工作以及人际关系等等让当代青少年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而独立意识极具突出和急于追求极致的他们,喜欢盲盒或许是因为它比现实更好把控。盲盒能带给人们逃避现实挑战的心理错觉,成为青年群体排解压力的一种生活方式

 

盲盒作为一种潮玩,近几年逐渐从小众走向大众,在IP、供应链和渠道等不同的产业链条上逐渐完善并放大。盲盒的火热有赖于其自身依托艺术的内核打造吸引人的造型,也得益于商家充分把握消费者心理期待,转变运营策略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挖掘盲盒的商业价值。


声明:由于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无法核实出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