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马文化专题研究4——内蒙古马业实况与旅游业发展的融合

发布时间:2017-01-05

马文化与马产业是内蒙古马旅游发展的基础,马旅游业发展离不开马文化与马产业的支撑。因此在政府的引导下进行相应对马产业升级及变革。

基于内蒙古马旅游业的重新布局,对内蒙古马文化及马产业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马旅游业的发展带动马文化与马产业的发展是解决马文化与马产业问题的重要解决方法。


一、养马业、驯马业促进旅游业发展

养马业、驯马业由特色畜牧向休闲旅游华丽转身。在国家“退耕还林还草”和“舍饲”、“限牧”的政策影响下,传统养马业遇到许多新的困难和挑战,要求我们必须打破传统观念,依靠科学技术改变传统群养方式,用规范的系统工程方法来发展、提高和优化舍饲养马业。良好的饲养管理是马匹发挥其速度、力量和耐力等工作能力的基本保障。

(一)内蒙古立马为业具有良好的条件

第一,内蒙古自治区具有得天独厚地域优势。内蒙古天然草场辽阔而宽广,总面积位于全国五大草原之首,是公认的世界现代马品种发源地。

第二,具有马遗传资源优势。蒙古马主要集聚在内蒙古自治区。蒙古马身材矮小、跑速慢、越障碍能力也远不及欧洲的高头大洋马,但蒙古马是世界上忍耐力最强的马,它们可以长距离不停地奔跑;而且,它们对环境和食物的要求也是最低的。经过长期的自然和人工选择,蒙古马形成了抗严寒、耐粗饲、抗病力、持久力及适应性强等优良特性。

第三,具有文化底蕴。蒙古族被世人誉为“马背民族”。蒙古族人民把马奉为“神”,马的精神与气质早已融入蒙古民族的血脉,是蒙古族文化(草原文化)的一个清晰符号和标记。

第四,具有爱马者基础。内蒙古是以蒙古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地区。蒙古马在蒙古族的日常生活中和不同时期的发展历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蒙古马已成为蒙古民族精神象征和永远崇拜的文化图腾。

第五,政策的支持。2003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提出了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战略部署;2007年中共十七大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发展思路,2010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又提出了建设“民族文化大区向民族文化强区发展”的战略。这些政策对于马文化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为了鼓励农牧民养马,全区各盟市旗县从不同的角度也出台了一些激励政策。

(二)养马业发展的总趋势

1、马与健康。

医疗用马,前途广阔,可占10%以上。观赏用马,占5%。竞赛用马,占5%,分赛跑,轻驾赛马。马球赛马,占5%,以英纯血居多。护林、防火、边防用马,占5%,特别是牧区,仍占很大份额。骑乘用马,占5%,发展三步调、五步调或小走步、大走步步调马,将受到人们青睐。农用马,占10%。未来养马业的经济收入是可观的,如香港1884年成立赛马会,其年收入占香港总收入的6%,收入之高令人瞩目。巴西有50家马疗医院,患者骑马30分钟,在马上左右上下运动1800~2200次,可治愈运动性失调症、先天性水肿症,缺乏自尊性萎缩症。而巴基斯坦、加拿大等国的马球比赛占很大比重,成为娱乐创收的新颖项目。马肉制品将成为城乡高档餐桌的新食品。

2、马与饮食。

食用马,是未来养马业的重点。据预测,可占养马业的50%~60%,深度开发的潜力很大。马鬃、马尾、马毛、马皮可出口。马肉及内脏100%可以食用。马的脏器包括心、肝、胆、胃、肾、脾、舌、膀胱、血、肠、脑等下水可以进行深度加工,可制成美味可口的食品,也可加工成宝贵的药品,还是多种轻工化工工业原料。马肉及下水可制成腌制食品、风干食品、熏制食品、灌肠食品、油炸食品。可制成川式、京式、苏式、广式、北方式和西式各俱特色的肉制食品。由于马属草食家畜,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

3、马与饲养管理。

马匹的饲养管理是所有养马机构最重要的一项技术性工作。选择和使用适合于马的饲草饲料、马匹日粮配方设计、具体的饲喂技术和方法、马匹日常管理和护理工作、饲养管理制度、饲养员培训等一系列工作都需要专门的科学知识。针对蒙古马资源日渐衰竭的现状,采取积极的政策性措施和产业化策略,为舍饲马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十分必要。与传统马业比较,现代马业的就业人员不是集中在农牧区,而是位于城市或城市郊区,这有利于解决城市的就业问题,同时也是吸收和接纳农牧区富余劳动力的一条重要渠道。

(三)训马业的总趋势

约于公元前3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在亚洲中部的草原地区首先驯马。我国也是最早驯马的国家之一。四五千年前龙山文化遗迹中已发现有家马的遗骨。最初驯马是用作运输工具,后来才用于骑乘。

驯马师在近代中国的职业发展,就目前来看还不是特别明朗。马术可能要好一些,然而就赛马来说,由于我国禁止赛马博彩,这样就限制了商业赛马的发展,所以职业机会很少。

二、马业发展与旅游产业的结合

旅游业作为新兴产业,是我区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增长点,具有较大的市场空间和开发价值。人们来到内蒙古,不仅想看一望无际的草原,而更重要的是为了了解和感受当地的民俗文化、草原文化和马文华。目前,根据以往旅游区开发历史,在民俗和草原开发上基本有迹可循,唯独在马文化上如何与旅游完美的结合,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还需要在摸索中进行。

我们要发展旅游业,仅仅有草原旖旎的风光是远远不够的,矫健的骏马是蒙古旅游业发展的最好的名片,内蒙古草原风情旅游决不能离开蒙古马,它是草原上一道不可代替的靓丽风景。目前我们的旅游业与马业的结合发展还有待于完善。旅游景点应该设有各种马文化项目,如马队接送、赛马、驯马、马车、马术表演以及具有民族特色的马工艺品等等,而且应注意旅游用马的质量(包括体型外貌和体质、毛色等),使其能代表草原上的骏马,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旅客来参观、旅游。

(一)马业与牧业结合

1、马文化产业园旅游开发

马文化产业园开发一般为以马类相关产业链为核心,并融入旅游、运动、商务、科普、牧业、教育等其他业态打造而成的复合型产业基地。这类型旅游开发一般依托马类养殖业为基础,开展高端商务旅游度假项目。

案例1——鄂温克旗马文化创意产业园

鄂温克旗马文化创意产业园以回归自然为主题,以马背精神为卖点,以高端消费为目标以休闲健身为内容以持续经营为基础,以引领都市旅游为方向打造而成的综合性马文化创意产业园。产业园旨在建设一个集学习研究、马术运动、观光旅游、度假休闲、时尚体验、健康运动、文娱演艺、影视基地、艺术创意、科普教育、综合展示于一体的世界性国家级大型马主题文化创意园。

园区内项目分区主要有

文化类:马文化主题产业园项目、影视动漫摄影产业园项目

旅游类:牧马小镇(含草原温泉城)项目、草原休闲运动公园项目、农牧业体验园区项目、伊敏河水上风景旅游区项目

公共服务类:各类休闲度假酒店宾馆、游客服务中心区

产业类:总部经济区项目、各类交易中心项目以及项目

配套商业项目:主题公园、马术运动、汽车运动、民俗休闲、温泉养生、风情体验、生态科普等方面项目组成,包括草原生态展示、草原文化展示以及草原运动展示等项目。

案例2——呼伦贝尔马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规划建设内容马文化创意产业园包括马文化主题、城市功能协调、生态功能协调和度假功能协调四大功能。由瑟宾牧马小镇、马术马业学院、鄂温克马文化公园、鄂温克文体公园、滨河景观长廊、生态农牧业休闲园、休闲度假区(别墅区)等一批项目组成。经过努力力争建成以草原文化为核心特色,延伸马文化产业链,融入草原旅游文化,构建旅游服务、农业科普、商务休闲、草原运动、高端度假于一体或将是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健身、竞技等为一体的的国家级马文化产业示范区、我国北方牧区重要的现代化农牧业生态示范基地、内蒙古重要的马术休闲度假基地,呼伦贝尔草原旅游度假服务营地、鄂温克旗民俗文化体验基地。

2、牧场马文化开发

此类项目一般参照农家乐模式开发,为普通牧户自行开发建设的小型牧场文化体验。此类旅游项目受区位影响较大,规模较小,均为依托传统牧场生活开展旅游项目。此类旅游项目开发应该确定自己本身的定位,打造特色化以及情趣化。将牧场旅游与民宿、艺术、体验等元素结合。将牧场打造成为小型主题乐园。

案例3——北方马牧场

北方马牧场创立于1989年,占地面积50公顷,是一个以“人、马、自然”为主题的自然公园。

在北方马牧场广阔的公园内饲养着品种繁多,毛色各异的马匹,而且很多都是在昔日的各种马术比赛中表现出众的“名将”。牧场内空气清新,环境美好,设施完善,游客不仅可在此进行骑马、开放式马车、自行车、园内周游小火车、网球、高尔夫、滑雪等活动,还可以在牧场特设的餐厅内品尝到很多使用北海道特产的食材制作的菜肴、自家制作天然酵母的面包、甜点等美食。每年5月到9月之间,牧场会变成举办马术障碍赛,马场马术赛,西部牛仔马术赛的会场,入园参观的游客都可以免费观看这些比赛。

(二)马业与观光体验结合

在景区开辟观光体验区,聚集世界各地的名马品种,供游客观赏拍照,同时配套如喂马、骑马、赛马等游客可以直接参与体验的项目;只有通过近距离的接触马的日常生活,才能让游客体会到马文华的魅力,感受马与其他动物的不同之处。可以定期在景区内部举办青少年骑马比赛,邀请各方来宾,通过人群的口碑和现代媒体的传播扩大马文化的影响力。

【总结】

内蒙古“马+旅游”的发展应该以政府为主导,扶持企业与个人发展,共同建设内蒙古马旅游的宏伟大计。政府整合资源建设内蒙古马道,各景区、企业及个人围绕马道建设小型“马家乐”、大型牧场以及景区专用驿站。同时通过马道举办内蒙古马道拉力赛,再结合赛马业以及“那达慕大会”,共同构成内蒙古马旅游发展的重要支撑。

三、马业发展与体育产业的结合

(一)内蒙古现代赛马业推广

赛马是历史最悠久的运动之一。自古至今形式变化甚多,但基本原则都是竞赛速度。

现代赛马运动起源于英国,其竞赛方法和组织管理远比古代赛马先进和科学,比赛形式也发展为平地赛马、障碍赛马、越野赛马、轻驾车比赛和接力赛马等不同种类。我国因“马彩”不具备相关法律条文等原因至今没有形成具有规模的现代赛马赛事,由于缺乏“马彩”,导致目前国内的赛马比赛资金不足。在规模和专业性上与世界差距较大。

我国的现代赛马运动虽然面临诸多困难,但是仍然有了初步发展。而内蒙古作为马元素浓厚的大省,应该为现代赛马成长做好保障工作。除去建立赛马场之外,还应该做好马的检验检疫制度与国际接轨。同时应该依托旅游业逐步打造现代赛马产业,同时要紧抓蒙古马的优势,围绕蒙古传统马文化,建立创新发展的内蒙特色的马赛事。

(三)内蒙古马术俱乐部发展

马术运动历史久远,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主要进行双马并驾或驷马联驾的战车赛。现代马术起源于欧洲,主要包括盛装舞步、障碍赛和三日赛。自从1896年首届现代奥运举行之后,跨越障碍赛早在1900年就成为了巴黎奥运会上的项目。1912年斯德哥尔摩奥运会上,盛装舞步、障碍赛和三日赛一起被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

初期,瑞典、荷兰、法国、比利时等国始终保持了领先地位。不过,当时参赛的选手仅为男士,且必须是在役军官。1952年,国际奥委会(IOC)取消了该限制条件,该项举措极大地推动了世界马术竞技比赛的普及和欢迎程度。自此,马术才成为男女同场竞技的比赛项目。美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国的马术水平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

目前,马术运动在欧美国家非常流行。在今年奥运会和欧锦赛上,美国、德国、巴西、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始终占据着优势。

我国马术运动水平总体较低,中国马术协会于1982年才成为国际马术联合会(FEI)成员国,且至今从未参加过奥运会马术项目。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偏重于马术金牌项目,相对来说忽视了传统马术体育项目的发展,特别是在经费、人员、马匹等方面缺少足够的支持和保障。特别是近年来国内外运动专家将研究马术运动的重点集中在了奥运项目上,这使得传统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受到冷落。基于以上原因,重视和保护这一优秀的民间体育文化运动任重而道远,相较于国外成熟的现代马术运动,内蒙古需要做的是取长补短,在借鉴和学习中逐步提升马术的影响力,在与旅游业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内蒙古马术发展的飞跃。

(二)马球等传统马类竞技项目再开发

马球的历史久远悠长。关于马球的起源有三大学说:波斯、西藏和黄河流域,至今没有定论。而三种起源学说中,中国就占了两种,可见马球和中国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在中国古代,马球史称“击鞠”,盛行于唐宋元3代,至清代始湮没,主要流行于军队和宫廷贵族中。各种文献和文物都记载了中国马球的兴盛。球状小如拳,以草原、旷野为场地。游戏者乘马分两队,手持球伏,共击一球,以打入对方球门为胜。

通过文献及考古,结合现代马球运动,复原中国传统的马球运动。并将其一分为二发展。

一是将传统马球运动与现代马球运动规则进行结合,保留不影响竞技性的传统,并根据我国马球传统建立符合蒙古族特色的马球运动规则。

二是将传统马球运动及其形态进行复原,以表演方式进行传承,并结合影视基地等进行发展。

四、  马业发展与文化创意的结合

内蒙古马文化是融入到内蒙当地群众最深刻的一种文化形式,但是随着工业化的生产,马匹在现代生活作用的衰减,导致内蒙马文化面临与日常生活脱节以及涅槃的新过程。文化资源是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同时旅游开发是保护文化传统的最佳方式。因此将马文化的表现形式与旅游结合,探索不同蒙古马文化的旅游创意开发是极为重要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结构正逐渐转型。马文化逐渐展现其在拉动地方经济发展、释放产业活力的巨大潜力。中国马会曾提出“赛马+”的概念,立足于促进和服务“中华民族大赛马”战略。在此我们对马进行拓展,通过“马+”探讨马文化在创新2.0以及全域旅游战略下,有着什么样的发展。

“马+”是创新2.0下的马文化与新经济融合发展的新形态,充分拓展马文化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与集成作用,将马文化深度融合到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迎接马文化的新形态。

“马+”将重点促进与民俗、旅游、经贸、体育、科技、饮食、休闲、演艺、宗教、互联网、文化创意等的融合创新,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动力。

(一)马+民俗

马文化的体现形式之一就是游牧民族生活过程中传承下来的民俗技艺,这些民俗技艺应该随着马在现代社会的功能变迁而有新的表现形式。随着马文化的发展,与马相关的民俗应该创新性发展。

挤马奶

马奶制品是蒙古族日常饮食食品之一,而随着人们日常生活经验积累,挤马奶技术也因地域及发展情况不同而各具特色。因之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民俗,整理收集这些民俗,融入旅游项目之中。并挖掘其中蕴藏的故事。将马奶、民俗、传说等结合,让普通的马奶增加其历史人文价值。

(二)马+饮食

1、马奶酒

马奶酒性温,有驱寒、舒筋、活血、健胃等功效。被称为元玉浆,是"蒙古八珍"之一。曾为元朝宫廷和蒙古贵族府第的主要饮料。忽必烈还常把它盛在珍贵的金碗里,犒赏有功之臣。当你踏上草原,走进蒙古包后,热情好客的蒙古人便会将美酒斟在银碗或金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上,唱起动人的敬酒歌,款待远方的贵客,以表达自己的诚挚之情。

马奶酒是蒙古族最著名的特产,亦是广大游客喜爱的旅游纪念品。马奶酒富含丰富的营养,但是因其味道独特,并非所有群众都能接受。应该在保留马奶酒特色的基础上对马奶酒进行改进创新,将马奶酒调制出各种口味,各种度数,将之打造成围绕奶制品的庞大饮品体系。

2、马肉

马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及钙、磷、铁、镁、锌、硒等矿物质,具有恢复肝脏机能并有防止贫血,促进血液循环,预防动脉硬化,增强人体免疫力的效果,马肉脂肪的质量优于牛、羊、猪的脂肪,马肉脂肪近似于植物油,其含有的不饱和脂肪酸可溶解掉胆固醇,使其不能在血管壁上沉积,对预防动脉硬化有特殊作用。但是由于马的数量不多且价格较贵,因此市场普及率没有牛羊肉高。随着我国北方驴肉制品的走热,不难预测,马肉在未来有着很好的发展空间。

(三)马+节庆

1、    那达慕大会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那达慕”,蒙语的意思是娱乐或游戏。

【历史】

在元朝时,那达慕已经在蒙古草原地区广泛开展起来,并逐渐成为军事体育项目。元朝统治者规定,蒙古族男子必须具备摔跤、骑马、射箭这三项基本技能。到了清代,那达慕逐步变成了由官方定期召集的有组织、有目的的游艺活动,以苏木(相当于乡)、旗、盟为单位,半年、一年或三年举行一次。此俗沿习至今,每年蒙古族人民都举行那达慕。

【内容】

那达慕大会的内容主要有摔跤、赛马、射箭、套马、下蒙古棋等民族传统项目,有的地方还有田径、拔河、篮球等体育项目。此外,那达慕大会上还有武术、马球、骑马射箭、摩托车等精彩表演。夜幕降临时,草原上还会飘荡起悠扬激昂的马头琴声,男女青年围着篝火载歌载舞,到处都洋溢着节日的欢快气氛。那达慕大会是内蒙、甘肃、青海、新疆等地蒙古族人民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

大会召开前,男女老少乘车骑马,穿着节日的盛装,不顾路途遥远,都来参加比赛和参观。大会第一项一般是摔跤比赛,摔跤手脚登高筒马靴,下身穿宽大的绸缎摔跤裤,上身穿“昭得格”(一种皮革制的坎肩),在脖颈上围有五彩缤纷的饰物“江戈”,仿古代骑士跨着大步,绕场一周,便开始激斗。赛马也是大会上重要的活动之一。比赛开始,骑手们一字排开,个个扎着彩色腰带,头缠彩巾,洋溢着青春的活力。赛马的起点和终点插着各种鲜艳的彩旗,只等号角长鸣,骑手们便纷纷飞身上鞍,扬鞭策马,一时红巾飞舞,如箭矢齐发。先到达终点者,成为草原上最受人赞誉的健儿。

过去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民族传统的群体性体育盛会,现在的“那达慕”被赋予了许多现代文化的内涵,演变成为集竞技比赛、休闲娱乐、歌舞表演、文化交流、旅游观光、物质贸易、招商引资为一体的综合性活动。现代“那达慕”的传承基本上是以习俗的惯性在延续,没有根据时代的发展对其文化体系进行改进和重塑,因此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那达慕”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发展滞后。导致现代那达慕大会得不到发展,同时赛马项目作为那达慕传统“男子三技”之一,由于现代人对马的看法变化,而大会赛马项目只注重复原比赛,而不重视传承与发展,使“那达慕大会”对蒙古族马文化的发展没有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2、打马鬃节

打马鬃是察哈尔蒙古族千百年来传承下来一种民俗文化。当初手工业不发达,不能加工鞣制的皮条,骑乘用的马具都离不开马鬃搓成的绳索,而且过去打仗,马的作用无可替代,常年征战、鞍马劳顿,固定马鞍的肚带直接与马皮肤摩擦,如果用硬质皮条会磨伤马的皮肤,鬃毛搓成细绳再编成带,宽而柔软,是最理想的马肚带材质。现在牧民生活富裕了,打马鬃既是在欢乐、交流过程中对自己民族文化的守护,也有着给马装扮、美容的成分在里边,而且鬃绳用以捆扎蒙古包、拴勒勒车这些得以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用品,古朴典雅给人以返璞归真的感觉。

说是打马鬃,其实并不只是单一的剪剪马鬃,同时要为马打驱虫针、去势(摘除雄性马的睾丸)、烙马印、调生个子(没有调教驯服的马)等项活动一并进行。打马鬃不是所有的马都要剪鬃的,只是针对2—3岁的小公马和其他生产用马进行,儿马(种公马)和骒马是不打马鬃的。儿马是族群的首领,留有长长的马鬃,更能展示其雄壮、伟岸、威严,犹如非洲雄狮,尽显王者风范。骒马留着长鬃既有其隽美飘逸的一面,更主要是有现实的作用。因为草原上时有野狼等野兽出没,经常会偷袭小马驹,遇有野兽攻击的时候,骒马由于震怒鬃发会直立炸起,野狼也不敢轻易靠近的,能够起到威慑作用。恶劣天气,草原上空旷无垠没有其他遮挡物,小马驹站在妈妈的脖子下边,长长的鬃发能起到遮风挡雨的效果。

3、烙马印节

烙马印也是自古沿袭下的习俗,首先做出铁质模具连接在一根长铁棍上,当在火上把带印记的一端烧的发红,马上烙在刚刚打过鬃的马左后腿上部,圈马、套马、抓马、剪鬃、烙印、去势、打疫苗等都有分工,一应程序井井有条。。每家的印记各不相同,有的还在沿用几代家族用下来的印记,有的用阿拉伯数字做印记,有的用汉字或蒙字做印记,还有的以拼音字母做印记。牲畜印记图案中蕴藏了丰富的民俗信息,从某种角度也可以说是一部浓缩的蒙古文化史。马的印记当时在部落之间具有“公章”的功能,到了今天也仅仅是为了便于辨认。

马群不像牛羊群那样朝出暮归,草原上的马群放出去后,如果附近有淖尔(湖)或河流,主人十几天都不用去管它,任其采食,因为有儿马“管理”,一般不会出现单匹走失,但是有时候会是整群“出走”。当马倌要归拢马群时,这些马早已跑到几十公里之外了,因为马带有印记,马倌相互之间也都知道是谁家的,都会捎信给主人告诉马的去向。主人找马时“循记问马”也会省去许多劳顿。

4.马奶节

马奶节:蒙古民族每年夏季开始挤马奶和中秋停止挤马奶时,牧民们都要举行马奶节。以喝马奶酒为主要内容,故名。

主人首先选定吉祥日子,并提前公布于众,到节日那天附近的牧民都来参加马奶节。马奶节的前两三天主人专请周围的训马能手,把马群集中起来后套抓所有的小马驹并栓在牵绳上,开始挤马奶制作马奶酒。马奶节的那一天,在拴马驹的牵绳右上方铺白毡,上面的方桌上有羊背,奶食等食品,桌前放一个装满马奶的木桶,木桶两耳上各系一个哈达,旁边摆放木勺和套马杆等。马奶节仪式由九位骑白马的骑士和主人共同完成,首先九位骑士从牵绳骑上马来到蒙古包门前,主人用银碗献鲜奶于骑士,骑士品尝鲜奶之后顺时针方向统蒙古包一周再次来到拴马驹牵绳旁,用套马杆抬起装满马奶的木桶,边行边用木勺进行萨察礼(把马奶抛向空中),祭祀天地神灵,主人高声朗诵马奶萨察礼赞词,众人骑马随从绕场三周结束仪式,还要给种公马和头驹系哈达进行选拉礼。然后众人聚会畅饮马奶酒,庆贺马奶节,祝福风调雨顺,水草肥美,五畜兴旺,奶食丰收。

5.赛马会

每年藏历六月举行的赛马会,是藏北草原规模盛大的传统节日,又称"草原盛会",为期5-15天不等。其中,以那曲赛马会规模最大。节日期间,藏北各地的牧民,穿着色彩鲜艳的节日盛装,带着丰盛的食物,支起漂亮的帐篷,骑着骏马,从四面八方涌向赛场。

2008年6月7日,赛马会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赛马会期间,除赛马、射箭、各种马术表演等传统项目外,还有抱石、拔河、摔跤等项目,高尔夫娱乐城并组织文艺演出、放映电影,还有各地的《格萨尔》说唱艺人前来演唱,听者如潮,盛况空前。节日期间同时伴有大型的物资交流活动。除那曲赛马会以外,至藏历七月初,不定期有当雄赛马会,规模也比较大。马是藏民族世世代代的伙伴。因此,在藏区,少不了关于马的节日,这就是各地的赛马节或赛马会。比较有名的有江孜达玛节、藏北赛马会,此外当雄赛马会、定日赛马节等名气也不小。

案例链接:英国赛马会

过去300年来,英国皇家爱斯科赛马会一直是世界上最豪华、最奢侈的赛马会,传统的英国人对此非常自豪。1711年,英国安妮女王创立了这项赛事,将地点定在离温莎堡不远的伯克郡,300年来,除了2005年由于伯克郡体育场修缮而迁往约克郡,皇家爱斯科赛马会每年夏天都会在伯克郡举行。

英国女王的马匹也会参赛,骑士骑着女王专用的马匹比赛,被认为是极荣耀的事情。爱斯科赛马会的奖金总额有300万英镑,金杯、"皇家狩猎杯"和"女王花瓶"是三位获胜骑士的奖品。

英国皇家阿斯科特赛马会是英国顶级赛马盛会之一,此项赛事更是英国上流社交圈的大事。然而令它更为闻名遐迩的是赛马会女士节上极具特色的帽饰时尚秀。众多参观者来到这里观看赛马会开幕式,极具特色的帽饰成为最大的亮点。

(四)马+工艺品

以马文化与蒙古族文明为核心价值,通过创意附加值大的马文化艺术品实现产业增值,并能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可以把马、马具等相关文化迷你化、卡通化、礼品化,创新具有吸引力的马文化纪念品。

1、马用具文化

(1)马具

蒙古族马具制作技艺,是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左翼后旗地区手工艺。马具的制作技术,伴随着"马背民族"自远古一直走到今天。科左后旗马具制作手工艺人制作的马具,其制作技术精良、用料考究、装饰华丽、使用舒适与其它民族和地区的马鞍具相比有突出的特点。如,鞍桥是用科尔沁沙地百年以上树龄的干柳木或榆木的根结部分制成,美观耐用。马笼头、马鞭、褡裢、车马具等是用鬃毛、皮革、帆布以及玉石、金属等制作。它的制作涉及木工工具、铁匠工具、皮匠工具、刺绣工具等多种工具。因此,它是集木工工艺、金属工艺、刺绣工艺及皮件编织等独特工艺于一身的蒙古族民间手工艺。

2008年6月7日,蒙古族马具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随着马具制作变成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具制作将渐渐找到其文化保护方向以及其商业模式。同时马具文化十分依托马产业的发展,随着内蒙古马产业的发展,马具文化将得到更好的发展与保护。

(2)马头琴

马头琴,是中国蒙古族民间拉弦乐器。蒙古语称"绰尔"。琴身木制,长约一米,有两根弦。共鸣箱呈梯形。声音圆润,低回宛转,音量较弱。相传有一牧人怀念死去的小马,取其腿骨为柱,头骨为筒,尾毛为弓弦,制成二弦琴,并按小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装在琴柄的顶部,因以得名。

(3)套马杆

套马杆,指牧民套牲口用的长木杆,一头拴着用皮绳做的活套,也叫套马杆子。一般用湿牛粪捂过的白桦木制成,是牧民牧马必备工具,一般长度为5米,大的有9米,也可用来套狼,这是套马杆最重要的一项作用。

(4)“米日干”车

鄂温克语又叫“奥古得坎”,它是由单马拉动,具有轴承和减震设备的双轮有充气轮胎的马车。它是草原上使用的交通工具,在鄂温克族自治旗和陈巴尔虎旗鄂温克苏木等鄂温克族聚集的地区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

“米日干”车具有轻便、灵活的特点。与一般的畜力车相比,具有舒适、轻松、速度快的独特优势,非常适合于进行速度比赛。“米日干”车比赛多在赛马的环形跑道上,规定一定的比赛距离。

“米日干”车

(五)马+互联网

互联网催生出的现代社会正逐渐向共享经济转变,滴滴快车、摩拜单车等一批共享经济公司总结出了现下教火热的运作模式。目前旅游业的大发展方向为全域旅游,但目前各机构对全域旅游应该采取的运作模式仍在探讨之中,全域旅游的巨大潜力仍然需要发掘。

利用全域旅游理念,以及摩拜单车的运作模式。由企业运营,政府监管打造全新的旅游骑行驿站。通过APP实行“骑马赏内蒙,畅游大草原”这一理念。并可带动一大批牧家乐,景点以及沿路旅游经济。打造最具内蒙特色的“骑马自由行”。并可以最大程度上发挥蒙古马的特长优势。

(六)马+保险

保险业在现代马文化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赛马的价值极高,最贵的赛马总价值几千万欧元。身价昂贵的赛马在比赛中发生意外时会给马主造成极大地财产损失,因此就催生出了马保险业。我国赛马行业正处在起步阶段,学习国际先进马保险业经验能够加快我国赛马业的发展。

(七)马+创意酒店

现代赛马由于追求极致速度,导致马本身抗病性等方面均无法与传统驿马相比,这就导致现代赛马业的马房需要许多现代设备。保持马房的温度以及干燥。故而马房的高科技设备与豪华酒店的设备进行结合,打造一家零距离与马同居的创意酒店。可以开发马房酒店、与马同居等与马有关的创意酒店。

(八)马+科技

马的全身都是宝,除了马肉、马乳及马血外、马皮和皮毛、马内脏以及马尿等都有着很深的开发价值。利用生物科技将马的价值开发出来,拓展马产业的产业链。同时开展马生物科技游。

赛马业同时也需要高度发达的科技支撑,不管是生物科技还是电子科技都是现代马文化发展的助推剂。引进并支持相关马科技发展,是未来马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向。

(九)马+非遗

内蒙古马文化处于传承与演变的变化期,受现代马文化的冲击以及现代经济使马脱离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大量的传统马文化以及马习俗正在逐渐消失。将马文化与非遗进行结合,利用非遗申请,将更有利于保留传承千年的内蒙古马文化。

(十)马+户外

户外旅游,尤其是自驾游已经逐渐成为我国游客偏爱的旅游方式,内蒙古自然资源丰富,是户外旅游良好的目的地。同时蒙古人长期的游牧习俗与现代的户外旅游有着很多可以融合的因素。作为蒙古游牧生活的承载工具,马与户外旅游进行结合有着很好的发展空间。同时马户外行亦是一种特色十足的旅游方式。将户外旅游与游牧民族借马放牧天下的生活进行结合,发展内蒙味十足的游牧户外马旅游将具有很好的卖点。

(十一)马+金融

金融业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助燃剂,是合理分配资源使用的方法。利用金融的手段,使用不同的金融手段提供马文化发展的资金是马文化迅速发展的不二法门。由于我国禁止马彩政策,因此内蒙古政府以及商家需要利用金融手段,与赛马业进行结合,探索出不依靠马彩亦能为马产业发展提供巨大资金支持的手段。

(十二)马+地产

旅游地产是我国发展旅游业的一大方向,马与地产结合。通过建立马房、马场、马术俱乐部等地产开发手段,来为马文化的发展提供基础设施。同时马业地产的发展,依托于马文化的兴盛。因此在马文化、马产业以及马旅游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应该注意发展相应的马地产业来支撑发展。

(十三)马+体育

1、马上体操

马上体操是马术运动中的一项技术和技巧性比较强的运动项目,它不但要求运动员有良好的身体素质、骑乘技术,还要在时速50-60公里高速奔驰的马背上准确、优美地完成各种马上直立、马上倒立、马被超越等高难度动作。

马上体操是蒙古族传统的马技表演项目,马上体操应该与现代马戏团表演、歌剧表演、大型舞台秀等形式进行结合。以内蒙古民族对马文化的理解为核心,进行整合创作。让传统的马上体操焕发新生。

2、乘马斩劈骑马射击

展现蒙古骑兵攻略天下的英姿,在马的两侧设置草人,由骑手挥刀劈砍,或由骑手骑马射击表演。

乘马劈斩分为单刀劈斩和双刀劈斩,当骑手向敌人发动进攻时,挥舞马刀劈向所有阻挡他们前进的目标。

乘马斩劈与骑马射击是蒙古族争霸天下的本领,随着现代战争模式的发展,这一作战方式被现代武器淘汰,现在的乘马斩劈与骑马射击多用于影视剧拍摄。

3、马上技巧

马上技巧可分为单项和多项两种,其中包括单人单马、单人双马、双人单马、双人双马(或三人双马)、多人多马、马上器械操、马上射击、马上投掷等多种项目。有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单人单马在100米操作区内进行比赛,规定男子以8.5秒,女子以9秒的奔驰速度,在马上做各种技巧动作。根据全程时速和动作技巧评分(最高为10分)决定比赛名次。单人单马动作有:跃马、斜横站、单腿挂环、侧方隐蔽、蹬里藏身、单腿直立、前顺撑、后顺撑、横乘和马上倒立等。

4、马上拾哈达

跑马拾哈达是内蒙古传统比赛项目之一,要求骑手在狂奔的马背上徒手拾起右边的哈达,再迅速翻转身拾起左边的哈达,全部动作在一分钟左右完成。以拾起哈达的数量和用的时间评定名次。

跑马拾哈达项目应该依托“那达慕大会”以及现代赛马比赛进行发展。同时增加项目的竞技性与娱乐性,使跑马拾哈达项目得到新生。

(十四)马+文化创意

1.马与其他艺术的结合

马文化是多元的、广阔的、无所不包的,马元素的应用也是中国其他传统艺术形态里最喜爱的题材。中国传统文化如剪纸、皮影、雕塑、画作等艺术瑰宝礼物不包含马的元素,马元素深受艺术家喜爱的背后是马精神的传承和体现。

2.马+剪纸

剪纸,又叫刻纸,是一种镂空艺术。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剪纸的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剪纸是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剪纸,就是用剪刀将纸剪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如窗花、门笺、墙花、顶棚花、灯花等。剪纸艺术是汉族传统的民间工艺,它源远流长,经久不衰,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瑰宝,已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种珍藏。

马的元素在剪纸中经常出现,关于马的很多寓意也被剪纸艺人跃

然纸上,如:马到成功、马上封侯等作品均在剪纸艺术里有所体现。

3.马+皮影

皮影源自“皮影戏”。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灯光照射下用隔亮布进行演戏,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

在皮影戏里也有很多马的身影,包含了中国传统故事里所有关于马的故事,如三国演义、西游记等著名古代小说。马的形象在皮影的艺术表现形式里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

4.马+泥塑

泥塑,即用粘土塑制成各种形象的一种民间手工艺。是中国一种古老常见的汉族民间艺术。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在民间俗称"彩塑"、"泥玩"。发源于宝鸡市凤翔县。流行于陕西、天津、江苏、河南等地。2006年入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类别:民间美术。

用泥塑赋予马的形态,再上釉上彩,呈现憨态可掬。活灵活现之态,深得人们的喜爱。这样的艺术作品可以用于旅游纪念品的开发。

5.马+雕塑

雕塑艺术,是造型艺术的一种,又称雕刻,是雕、刻、塑三种创制方法的总称。指用各种可塑材料(如石膏、树脂、粘土等)或可雕、可刻的硬质材料(如木材、石头、金属、玉块、玛瑙等),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

雕塑按使用材料可分为木雕、石雕、骨雕、漆雕、贝雕、根雕、冰雕、泥塑、面塑、陶瓷雕塑、石膏像等;

雕塑的三种基本形式:圆雕、浮雕和透雕

马的雕塑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其雕塑形态的表现取决于置放的场地和应用的材料。

6.马+布艺

布艺品的分类方法有很多,如按使用功能、空间、设计特色、加工工艺等分类。不管用什么材料和加工工艺制作的布艺品,最重要的是用在什么地方和做什么用,所以通常把布艺品按照使用功能和空间分类。中国古代的民间布艺主要用于服装,鞋帽,床帐,挂包布艺,背包和其他小件的装饰(如头巾,香袋,扇带,荷包,手帕等),玩具等。以布为原料,集民间剪纸,刺绣,制作工艺为一体的综合艺术。

在布艺中,常见的马的作品是挂件和家具摆设,各种各样的布艺作品俘获了各个年龄的游客群里。

7.马+画作

说到马的画作,徐悲鸿的马当之无愧得头魁。如在其名作1941年《奔马图》中,徐悲鸿运用饱酣奔放的墨色勾勒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并以干笔扫出鬃尾,使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马腿的直线细劲有力,犹如钢刀,力透纸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线很有弹性,富于动感。整体上看,画面前大后小,透视感较强,前伸的双腿和马头有很强的冲击力,似乎要冲破画面。

(十五)马+产品设计

蒙古族马具制作技艺

马具的制作技术,伴随着“马背民族”自远古一直走到今天。科左后旗马具制作手工艺人制作的马具,其制作技术精良、用料考究、装饰华丽、使用舒适与其它民族和地区的马鞍具相比有突出的特点。如,鞍桥是用科尔沁沙地百年以上树龄的干柳木或榆木的根结部分制成,美观耐用。马笼头、马鞭、褡裢、车马具等是用鬃毛、皮革、帆布以及玉石、金属等制作。它的制作涉及木工工具、铁匠工具、皮匠工具、刺绣工具等多种工具。因此,它是集木工工艺、金属工艺、刺绣工艺及皮件编织等独特工艺于一身的蒙古族民间手工艺。

蒙古族马具制作技艺已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赛马行业的发展以及马文化转型成功,马具制作技艺即将迎来新的发展期,但是应该注意传统马具制作与现代人体工程学发展进行结合,寻找蒙古族马具制作技艺的新方向。

(十六)马+演艺

千古马颂

《千古马颂》分为《序:天降神驹》、《人马情缘》、《马背家园》、《马背传奇》、《尾声:自由天驹》5个完整的篇章,呈现了蒙古人在马背上出生、成长、相恋的情节;体现了男儿驰骋疆场、战马与勇士生死相随,战后回到家乡,回归平静生活,放生马儿的故事。

《千古马颂》综合运用马术、蒙古族歌、舞、乐、杂技等艺术元素,融合高科技声、光、电及全息影像技术,以全新艺术形式展现草原天地的辽阔壮美,蒙古文化的博大雄浑,草原儿女懂马、爱马、护马、敬马的深厚情怀,令人反思我们该如何对待草原、回归自然、保护生灵。

(十七)马+宗教

蒙古牧人常常赋予马以神性,视马为神灵和保护神,这是马在蒙古族心目中升华的结果。古代蒙古族信奉萨满教,在萨满教的观念中,宇宙万物、人世祸福都是由鬼神来主宰的,所以,在萨满教的自然神系统中,天地神占首要地位。如地神,也称地母女,掌握万物生长,祈求丰收,保佑平安,要对它进行祭祀;天神(腾格里) ,即长生天,掌管人世间的万事万物。在蒙古民族的传统意识中,人死后的灵魂要到达想象中的另外一个世界。天神腾格里主宰着一切,掌管着万物,它无所不能。而马这种神奇美妙的动物就是天神赐予人间的礼物。

蒙古族先民认为要想与天界交流、与天神沟通必须通过一定的中介。而由于马包括灵性、速度等天然属性以及马与蒙古族生产生活和社会战争的密切关系,比其他牲畜更具备充当中介的条件,依靠马的帮助,灵魂才可以由“此”抵“彼”,进入天堂。

依据这一信仰,以宗教的形式将蒙古人对马的朴素信仰统合起来,从新构架处蒙古人的马信仰,与蒙古马习俗文化结合。让马文化与宗教进行结合,更利于发展马文化。

(十八)马+养老养生

马医药保健品

马宝有镇惊化痿、清热解毒的功能;主治惊痈癫狂、痿热内盛、神志昏迷、吐血、蛆血、恶疮肿毒。肉有除热下气、坚筋强腰的功能:主治肠中热、寒热疹痹。皮有祛风止痒的功能;主治小儿赤秃、牛皮癣。肝有通经卜血、行气止痛的功能;主治月经不通、心腹滞闷、四肢疼痛。齿有镇惊定痈、消肿止痛的功能:主治惊痈、疗疮、牙痛。乳有补血润燥、清热止渴的功能;主治血虚烦热、虚劳骨蒸、消渴、牙痛。骨有清热解毒、主喜眠的功能;主治头疮、耳疮、阴疮、痒疽、胆热多寐。鬃有止血敛滞、攻毒消肿、镇惊止痈的功能;主治女子崩中、带下、疮毒、痈疽、斤疮、小儿惊痈。雄性外生殖器有补肾益气的功能;主治阳痿精衰、虚弱赢瘦。胎盘有补益精血的功能;主治月经不调、闭经。

(十九)马+乡村

蒙古地区牧民较多,随着时代的发展牧民已经从原来的游牧生活逐渐形成了越来越多的村落。这种牧民式村落可以结合马文化,组成内蒙古马旅游发展的最小单元。通过马与乡村结合,打造最特色的蒙古乡村游,同时以乡村游数量多、构成简单的优势,组成内蒙马旅游文化的最小组团。构建内蒙古马旅游的生态链。

(二十)马+休闲

马作为人类长期的交通工具,使用方式众多。将众多的使用方式与休闲娱乐结合。组成以马为主题的休闲娱乐体系。同时骑马亦是十分健康的健身方式,将马、休闲和健康元素结合,打造内蒙古马休闲旅游业态。

五、马业发展与教育的结合

内蒙古作为我国马文化最浓于的地域之一,其当地多个少数民族都有着深厚的马文化传承与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教育。依托马术俱乐部以及马术学校,将其当做培养现代蒙古马文化传承人的重要载体。通过骑马训练教育将传统马文化传承给更多的马文化爱好者。

(一)马术俱乐部

马术运动高雅刺激,西方称其为第一贵族运动,骑马以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时尚。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中,内蒙古是唯一以骑马方式完成火炬传递,作为一种时尚高雅的体育娱乐活动,马术以其独特的魅力长盛不衰,风行世界各国。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发展,我国体育界广泛的参与奥运马类赛事,马术、死爱吗、“盛装舞步”和马上娱乐项目等,经过10多年发展,全国有马术俱乐部300多家,其中有一半的骑手和马匹来自内蒙古。马术俱乐部是内蒙古马文化传承的又一媒介,主要作用体现在已经熟练掌握了马术运动技能的人提供切磋和进一步提高的平台;为喜爱骑马的人提供技术指导和活动场所,满足其休闲娱乐的需求;为从业人员提供就业机会。马文化则在这里得到巩固和强化,积极地推动马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马术学校

学校不仅是可以教育学生骑马、驯马、养马和育马的知识技能,还可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认知和情感。学校有专职教师,可以在社会文化许可的范围内对传递的文化进行选择和改造。再者,学校具有更为丰富的资源和资源整合能力,更容易满足传承马文化所需要的场地、器材、师资等方面的条件,使传承更易进行。实际上,学校应该是内蒙古马文化传承的核心途径,很多体育项目以学校作为中介,最后推广到奥运比赛项目。所以,内蒙古马文化应该走进校园,走进课堂,抢救和传承内蒙古马文化。

马术学校和马术专业在国外发展比较成熟,在培养马业人才方面均有完整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完整的考试晋级制度和整套复杂科学的管理体制。在我国培养马业人才的学校或者专业凤毛麟角,仅武汉体育学院开设了马术运动和管理专业,培养具有本科学历的高层次马术运动专业人才。作为具有得天独厚条件的内蒙古,更应建立马业人才培养学校和专业,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内蒙古马文化,发展马产业。

(三)牧家乐马术体验

除大型景区拥有足够资本建立马术俱乐部以及马术学校外,还应该规范牧家乐马术体验的培训及建立相关准则。将牧家乐等小型农场作为马术教育业的最底层。扩大马文化普及度的同时,也可对牧家乐的发展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