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马文化专题研究6——现代马的起源

发布时间:2017-01-05

一、古代马的进化历程

在6000万年前的新生代第三纪初期,一种叫“原蹄兽”,也就是马的原始祖先出现了,这就是马的起源,当时的马的头部和尾巴都很长,四肢短而笨重,行走缓慢,常在森林或热带平原上活动,以植物为食。经过岁月长河的时光变迁,马经历了非同寻常的演化脱变,渐新马、中新马和上新马等进化阶段的演化,直到第四纪更新世才呈现为单蹄的扬首高躯大马。

1、始祖马

马类动物的起源可以回溯到距今6000万年前始新世的始马,或称始祖马。始祖马外形似啮齿动物,脊背弯曲,大小如狐,前足4趾,后足3趾。身体主要靠足部的肉垫支撑,四肢能很好适应于炎热的北美洲松软土地上运动;结构轻巧,四肢适于奔跑;齿冠低,齿根长,适宜吃灌木的嫩枝叶。因此,始祖马无疑是生活于森林灌丛环境的动物。始祖马在始新世广泛地分布于欧洲和北美,可能也存在于亚洲。随始新世结束,始祖马在欧亚大陆灭绝了,而存在于北美洲的始祖马继续演化。

2、渐新马

生活于始新世后期至渐新世的马,大小似羊,腿长度增加,每足各具3趾,中趾比其它趾更大并发达,但仍为低齿冠,以嫩草和树叶为食。自渐新世开始,中北美洲的炎热环境逐渐被宽阔的草原取代,渐新马正是适应这种环境变化,足发展成更适应在干草地上疾走。渐新马曾普遍存在于北美洲。

3、中新马

生活于渐新世中后期及中新世早期。身体进一步增大,仍然具有3趾,但侧趾高于地面,身体重量靠中趾支撑,高齿冠,可能已完全转向草食。中新马生活的时代,地球上的气候变冷且干燥,大草原伸展到整个地球。在渐新世后期和中新世,马类曾演化出几个分支,其中,安琪马侵入欧亚大陆并广泛分布,在中新世末灭绝。

4、草原古马

生活于中新世,是马的进化主干,大小似小马,足仍有3趾,但侧趾退化,不起作用,依靠单趾行走,趾末已形成圆形的蹄,高冠齿复以坚硬的珐琅质,适合研磨植物纤维和种子。

5、三趾马

自草原古马分化出来,生活于上新世至更新世,进步性特征进一步发展,但仍旧保持着三趾的足。与安琪马一样,在上新世初侵入到欧亚大陆,分布非常广泛,以致上新世后期的动物群被称为"三趾马动物群"。这类马一直生存到更新世才趋于灭绝。

6、上新马

自草原古马分化出来,生活于中新世和上新世,也是一种进步的马类,足变成了单趾,侧趾退化仅剩痕迹而隐藏在足上部的皮肤里,这种情况与现代马相同。上新马是现代马的直接祖先,在北美洲演化成现代真马。真马在北美大陆一直生存到几千年前才灭绝。同时,一支上新马进入南美洲,演化为南美三趾马,直至更新世末灭绝。

7、真马

在更新世进入欧亚大陆和非洲大陆的真马获得了广泛的适应辐射,并演化出野马,野驴和斑马等许多种类。这些都是人们熟悉的大型食草动物。

从化石记录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曾经生存于欧亚和北美大陆的始祖马,在欧亚大陆灭绝,而在北美获得了进一步的生存和演化。其中,在马类动物的演化中,安琪马,三趾马和真马相继起源于北美,并扩散到欧亚乃至非洲大陆,但是仅真马最终生存下来并分化为现代马属的各种马。

由此可见,北美是马类动物起源和演化的中心,并随着气候变化以及生态环境变化顺着阿拉斯加大陆桥向其它大陆扩散。并在亚欧大陆渐渐演化为现代马的后代野马,为人类所驯化。

二、人类驯养家马进化来源

1、家马进化来源

人类何时,何地开始驯养野马的,科学界至今仍无定论,并存在争议。尽管家马形态差异较大,但所有的种、群和类型均单一种,即驮马(Equus cabllus)。当19世纪普氏野马被重新发现后,多数古生物学家主张普氏野马是家养马的野生祖先,但后来发现家养马野生类型的最早名称是野马(E。ferus),而普氏野马仅是前者的一个亚种。从染色体数量上考虑,普氏野马的染色体数2n=66,比家马多一对染色体,所以也不能轻易的得出普氏野马是家马的野生祖先的结论。现在大家普遍公认欧洲野马或称泰班野马是家马的野生祖先。但普氏野马与家马可以繁殖可育后代,所以生活在亚洲东部家马很可能有普氏野马的血统,中国汉血宝马就曾被认为是野马与家马的杂交后代。

2、家马起源地争论

尽管对马的驯化研究已经持续了几十年,学者之间就其究竟是一地起源还是多地起源意见不一。相关的争论还包括驯化马扩散的方式。支持马在某一地区被驯化、并通过种群扩散而传播的学者常以Y染色体遗传组成多样性较低来佐证其观点;而家马基因库所反映的丰富的母系则常被用来支持多地起源说。持此观点者进而指出驯化技术的传播促使人们能在各地分别驯化马匹。目前考古发现似乎将马的最初驯化地指向了今乌克兰和哈萨克斯坦一带,但尚无分子生物学证据能将马的驯化限定在欧亚草原的任何地区。

家马野生祖先(Equus ferus)很可能在距今约16万年前从欧亚大陆东部开始扩散,并于6000年前最先在欧亚草原西部即今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西南、乌克兰所在的广袤大草原上被驯化。驯化马群在随后的传播中,反复与当地母野马杂交,从而形成各地的驯化马群。

虽然人类驯马历史无法考证,但是人类驯化马是人类发展历史上重要的变革节点。随着马的驯化,改变了人类的战争史,增加了人类的活动范围,并为游牧民族的崛起提供了有利的支撑。

三、现代马系

人类驯化马的历史悠久,据最新研究显示已经长达5500年。马的驯化对人类构成前所未有的改变--使掠夺和战争更加容易施行。而随着马驯化的传播扩散,家马与野马杂交,气候地质的影响等,使马的种类众多。而随着马种引入、杂交等人类行为,使世界上大多数马的基因都不够稳定。任何引入马种,都走了以下的模式:引种——杂交——改良——回交——消失的模式。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尤其是进化论的提出,使人们意识到纯种马的重要性。因此纯血马以及种马,成为了人类驯马以后又一重大进步。

1、欧美世界现代演化源头马系(世界养马业具有深远影响的三大马种)

(1)阿拉伯马

阿拉伯马被认为是世界所有马的品种起源,它也是纯血马主要的基本血统,是马类种族中最古老和最纯粹的后代。阿拉伯马的来源,在动物学上仍然充满了神秘的色彩,隐藏许多无法解开的迷团。尽管一直以来这个独一无二的品种拥有其独特且容易辨认的特征,它们的历史背景却微妙地充满了矛盾诡谲和不确定。

公元前3500年贝多因人开始驯养骆驼当成交通工具,也提供他们于公元前2500进入阿拉伯中部地区,并且能够在这样险恶环境中求生存的基本条件。同一时期,他们就带着原始阿拉伯马。勿庸置疑地,今日所有的历史记载证明了,它们就是现代阿拉伯马是原生种。我们了解在公元前1500年,东方的民族拥有充满神秘感的热血马,应该就是后来世界闻名的阿拉伯马的先驱。

(2)柏布马

柏布马(Barb or Berber)的家乡在古时候北非的巴巴利(Barbary)地区,柏布马是另一种古老的东方马品种,几世纪以来对各种马的品种产生巨大的影响,帮助培育出今天世界上许多成功品种。和阿拉伯马(Arab)一样,它在马的品种培育上占有不容否认的重要地位,然而他却较不为人知,不像阿拉伯马那么出名。柏布马最初被带到欧洲时,常常被欧洲人误认为是阿拉伯马,因为北非的居民也是穆斯林,也说阿拉伯语。英国纯血马(Thoroughbred)的祖先之一「Godolphin Arabian」,其实它是一匹柏布马。

(3)西班牙马及伊比利亚马

在伊比利亚半岛,至少在25000年就有伊比利亚马的存在了。这一原始马就是索雷亚马。一些研究员认为,早在公元前4000--公元前3000年以前,人们就已经开始骑乘伊比利亚马。当公元前2000年腓尼基人进入伊比利亚,公元前1000年希腊人进入伊比利亚,伊比利亚的骑兵早成为令人敬畏的劲敌。西班牙马在欧洲马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且是欧洲最著名的古老马品种。

经过长达2000年的欧洲战争和内部冲突,使得西班牙和葡萄牙马的数量变得少之又少,马种已经濒临灭绝。后来西班牙在西班牙马的基础上,培育出了安达卢西亚马这一延续马系。并使安达卢西亚马成为当今世界上主要品种的马,对其他的品种也是影响深远。后来,安达卢西亚马随着西班牙征服者登陆美洲,进而将影响力传递到美洲马,以及许多欧洲马的品种。

西班牙马随着大航海时代引入美洲,成为现代美洲马系中重要的马种。

2、世界著名纯种马系

(1)纯血马(英国)及现代纯种马系的建立

纯血马特指马的一个品种,该品种随着英国赛马骑师俱乐部建立的马血统纪录总簿而形成。其祖先可以追溯到三匹祖公马,它们的名字分别是Darley Arabian, Godolphin Arabian和Byerly Turk("达雷阿拉伯"、"哥德尔芬巴布"和"培雷土尔其")。这些公马于17世纪时,被从地中海和中东运至英国,去和比较强壮但晚熟的英国地方品种马匹交配。进而诞生的一个新的马种--纯血马,同时诞生了一项新的运动类型--赛马运动。纯血马的出现伴随而来的是现代养马制度以及现代赛马的兴起。随着英国纯血马的成果,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相继建设了属于自己国家的《纯血马登记册》。《纯血马登记册》的出现是标志着现代马体系的建立。

(2)矮种马

英语:Pony,又称小马,一种小型马的总称,某些有特别外型,在特定地区被培育出来的小型马品种,也可以被称为矮种马。跟一般马相比,矮种马的鬃毛、尾巴与全身皮毛通常较厚,腿较粗短、骨骼较粗。

1)威尔斯小型马

一种身躯矮小的马,普遍用作儿童或成人的坐骑。在威尔斯山区育成。原充煤矿役马。后引入纯种马及阿拉伯马血统而育成骑乘马。

2)德保矮马

德保矮马主要产于广西德保、靖西等县,及百色地区,个头在100cm左右,最矮的仅有85cm。据考证,它是西汉时期"果下马"的后代。德保矮马是世界稀有的优良马种,它是世界上最矮的一种马,是世界两大矮马源流之一。

(3)世界知名马系(工业革命后培育而出)

1)荷兰温血马

荷兰温血马是个新的品种,荷兰在1958年才开始有血统登记簿,然而现在已成为世界上最成功、最流行、最受欢迎的马术竞赛与骑乘用马。荷兰温血马可说是二十世纪的新产品,有别于二十世纪以前就有的温血马,它是专门为了马术竞赛用而培育出来的温血马。虽然这是荷兰人所创造的品种,但其实应该算是一个欧洲品种,因为除了荷兰之外,还有英国、西班牙、法国和德国的血统。

2)利皮扎马

全世界纯种的利皮扎马仅有3000匹,该马是近四百年来所出现的极具代表性的优秀品种,优异的利皮扎马不仅流露出美丽高贵的气质,而且还难能可贵地兼具了勇敢的特性和温驯的脾气,以及高超的学习能力。利皮扎马是高等马术用马,是力量与优美合二为一的象征。

3)美国夸特马

美国夸特马是一个完全美国种的马,被宣称为是全世界最普及的马,已达300万匹。它的血统基础是英国马和西班牙马。它能用于各种工作:种地、拖犁、赶牛群、驾车和骑乘。英国移民场用它们进行1/4英里(402m)的赛跑,从此就叫夸特马。这种马具有全速跑过1/4英里的能力。在西方,夸特马曾是最优秀的牧牛小型马,赶牛群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本能。

4)夏尔马

世界上最高贵的挽用马,也是世界上力量最大体型最大的马。这种马可以拉动5吨的重物。现在英国的一些啤酒场依然让它们工作。夏尔马最早出现在英国是1066年,作为英国传统的良种马,夏尔马数量最多的时代是18世纪和19世纪,当时英国夏尔马的数量超过了100万匹。不过,二战以后,夏尔马的数量就一直在急剧减少。据夏尔马协会提供的数据称,目前英国夏尔马的数量只有3500匹。

5)顿河马(哥萨克骑兵用马)

在传统上,顿河马总是和哥萨克骑兵相联系。主要用于长距离的竞赛,在布琼尼马的繁殖中,大量地使用顿河马。顿河马是以西伯利亚无数大草原坚强的蒙古马与快速的阿克哈-塔克马(汗血马)和阿拉伯马等混合血统为基础。奥尔洛夫、纯血马和混血高级阿拉伯马等在19世纪初用以提高顿河马的等级。

6)奥尔洛夫快步马

快步马的代表品种。原产俄国,由奥尔洛夫-捷司门斯基等人用阿拉伯马与其他品种杂交育成。体格高大结实,头较重,颈长,背长直,尻稍斜,四肢干燥,肌肉发达。具有适应性强,步法伸畅,运步轻快,遗传性稳定等优点。母马平均体尺(厘米):体高156.0,体长158.8,胸围182.5,管围20.1。对中国三河马等品种形成影响较大。

4、中国马系

(1)古代中国马系

1)蒙古马

蒙古马原产蒙古高原,处于半野生生存状态,它们既没有舒适的马厩,也没有精美的饲料,在狐狼出没的草原上风餐露宿,夏日忍受酷暑蚊虫,冬季能耐得住-40℃的严寒。

蒙古马体形矮小,其貌不扬,然而,蒙古马在风霜雪雨的大草原上,没有失去雄悍的马性,它们头大颈短,体魄强健,胸宽鬃长,皮厚毛粗,能抵御西伯利亚暴雪;能扬蹄踢碎狐狼的脑袋。经过调驯的蒙古马,在战场上不惊不诈,勇猛无比,历来是一种良好的军马。

蒙古马是一个古老的品种。早在4-5千年前,我国北方民族就已驯化马匹。如《汉书·匈奴传》记载:尧舜以前“居乎北边,随水草而转移,其畜之所多,则牛马羊。匈奴马曾显赫一时,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出击匈奴在白登被冒顿单于30余万骑兵围困七日。汉武帝在与匈奴的战争中曾多次带回大量马匹,并任用匈奴王子金日蝉为汉朝的马监,民间养马事业空前发达。西晋以后,塞外各部族相继南下,带来马匹数以万计。盛唐时期,北方各族都曾以良马进贡,如《唐会要》就记载:“突厥马技艺绝伦,筋骨适度,其能致远,田猎之用无比。”并指出延陀马、同罗马、仆固马为同种,多为骆毛(兔褐毛)和骢毛(青毛》。这些都与蒙古马相似,都是蒙古马的祖先。北宋时东北的契丹马也是蒙古马,说明东北三省早已分布有蒙古马。蒙古帝国被誉为“马之帝国”,成吉思汗的卫队就是由精良的骑兵队组成,历史上称他是以“弓马之利取天下”的。根据《元史》记载,当时牧马地甚广,北至火里秃麻(今蒙古国以北)遍及塞外草原及南方。

2)汗血宝马

“汗血宝马”,本名阿哈尔捷金马,此马产于土库曼斯坦科佩特山脉和卡拉库姆沙漠间的阿哈尔绿洲,是经过三千多年培育而成的世界上最古老的马种之一。阿哈尔捷金马头细颈高,四肢修长,皮薄毛细,步伐轻盈,力量大、速度快、耐力强。目前,汗血宝马的最快速度记录为84天跑完4300公里。德、俄、英等国的名马大都有阿哈尔捷金马的血统。

阿哈尔捷金马常见的毛色有淡金、枣红、银白及黑色等。阿哈尔捷金马历史上大都作为宫廷用马。亚历山大?马其顿、成吉思汗等许多帝王都曾以这种马为坐骑。在中国历史文献中,阿哈尔捷金马被称为“天马”和“大宛良马”。据说,史书中的“血汗宝马”即源自阿哈尔捷金马。

中国对“汗血马”的最早记录是在2000年前的西汉,汉初白登之战时,汉高祖刘邦率30大军被匈奴骑兵所困,凶悍勇猛的匈奴骑兵给汉高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而当时,汗血宝马正是匈奴骑兵的重要坐骑。

汗血马从汉朝入我国一直到元朝,曾兴盛上千年,但是为什么后来消失无踪。从史料看,当时,引进的汗血马数量相当大,雌雄比例也比较适中,进行繁殖是可行的。但是由于中国的地方马种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任何引入马种,都走了以下的模式:引种——杂交--改良--回交--消失。在这一过程中,"汗血马"因自身的缺点而造成后人的弃用也是很重要的原因。汗血马虽然速度较快,但是它体形纤细,相对说起来负重能力不强,在古代冷兵器时代,士兵骑马作战,身批甲胄、手提兵器,总重相当大,更愿意选择粗壮的马匹。并且由于马具的原因,汗血马不能驾辕,而粗壮的蒙古马则无此劣势,最后几乎所有从中亚、西亚引入的种马都归于消亡。

3)哈萨克马

哈萨克马产区,在历史上曾有过多次与外地进行马匹交往的记载,据谢成侠教授在《中国养马》一书引述祁损士《西睡要略》记载:“伊犁牧场始自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陆续由阿克苏、乌鲁木齐、张家口等处运到掌生马一万四千零三十三匹”。另外,在历史上元朝派兵远征欧洲后,定居在俄国伏尔加河流域的蒙古族数十万众,在清乾隆年间,重返新疆,分散在昭苏、尼勒克及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各地,可能带回有中亚一带的马种。从上述资料看,哈萨克马的形成无疑是曾受到蒙古马和中亚某些马种的影响,但经过数百年的培育和风土驯化。今日的哈萨克马,已形成为一个具有一定品种特征和特性的,有别于蒙古马和其它中亚马种的地方品种。

哈萨克马是历史悠久的地方马种,具有较为稳定的遗传性和一定的品种特征,有适合军需民用的中等体型和粗糙结实的体质。有灵敏的体躯及一定的速力和持久力。有一定的产肉,泌乳能力。保持了耐粗饲、耐高寒的适应性能。是我国马种中的一个重要品种资源,是适合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一个兼用型地方良种马。

4)河曲马

河曲马在我国战争史上战功赫赫。汉朝时,朝廷为改良中原地区的马种,曾引西域的优良马种汗血马放牧于青海一带,这些马的后代为汉朝征讨匈奴立下“汗马功劳”。在蒙古大军南征大理时,忽必烈指挥大军在水草丰美的河曲地带大量牧养军马。河曲马挽力强,速力中等,能持久耐劳。河曲马对高寒多变的气候环境有强的适应能力。

河曲马是一个古老的马种,历史上曾称之为吐谷浑马。河曲马原产于青藏高原东部地区,先祖为青藏高原高寒山地草原马。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所在地区,是青海省高草区,历来都是养马的最佳地区,养马业历来都很发达。

古时候,青海湖上无舟楫可渡。每年冬天湖面冰封时,当地牧民选择一批体高膘肥的良马进入了海心山放牧。到第二年春天,良马交配,产下的马崽即为“龙驹”。龙驹能够日行千里,矫健异常。汉平帝时,王莽秉政,在青海湖滨设西海郡,曾牧马于岛上,得龙种,日行千里,称作“青海骢”。古羌人以游牧为生,逐水草而居,他们在黄河九曲之地,培养出了一种良马。当年秦人从羌人那里得到了河曲马,运用于军事,并训练组织了强大的骑兵部队。没有羌人河曲马装备起来的秦国骑兵,就没有中国第一个统一的王朝。今天,我们从秦始皇的兵马俑中还可以看到秦人河曲马部队的风采:满身铠甲的武士坐在高大的马上,威风凛凛。

5)岔口驿马

岔口驿位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古驿站,

以产马而著名。岔口驿马,并非奔马,而是以对侧步快速走见长的“走马”。经资料考证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西域汗血马和祁连山马交配的后裔。岔口驿马的特点:神态雄骏、灵敏易训、挽乘兼备、蹓蹄善走,臀肌发达,蹄质坚硬,毛色为骝色。唐、宋时期,多为贡马、军马,明、清时为茶马互市的最重要的马种。岔口驿马在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一展雄姿,使观众大开眼界。

6)焉耆马

焉耆马早在汉朝时,就在中原和西域享有盛名,隋唐时焉耆年产马达10万匹,焉耆马有“龙驹”“海马”之美称。焉耆马的身架紧凑适中,马头秀丽壮美,马眼炯炯有神,放射出一种龙的神威,马耳长立威风凛凛,鼻孔大有吞吐千里之势,嘴颚宽有尝百草之福,颈中等长,多为鹿颈,倾斜适度。马背高长而挺平,马胸发育适度。宽深端正,腹形良好,4肢长而壮实,蹄形小而善奔驰。体长一般为1。45米左右,体高1。40米左右,胸围1。7米左右,体重350公斤以上。

焉耆马是以蒙古马为基础,并含有中亚地区古代马种的血液;近数十年来,苏联马种对焉耆马具有一定的影响,在当地自然环境条件下培育而成的地方良种。

7)西南马

西南马是一种小型山地马品种。产于中国西南地区,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等省。

性情灵敏而温驯,善于爬山,适于山地驮运,为高原山地的重要运输工具。性情灵敏而温驯,善于爬山,适于山地驮运,为高原山地的重要运输工具。其外形特征为体格很小,体型较轻。头直、额广、眼大、颈短。鬐甲低,背腰短,尻短斜,肩短立。四肢较细、关节强健、肌腱明显,后肢多呈刀状肢势,蹄小而质地坚实。被毛多为骝、栗和黑色。母马平均体尺(厘米):体高114。3,体长115。6;胸围130。3,管围14。5。长途驮运载重60~70千克,日行35~40公里;短途驮重可达100千克。单马架车可载重350~400千克。骑乘速度1600米为2分42秒。因分布地区生态条件不一而有不同类群。有的品种体高不到1米,结构紧凑而清秀,适于儿童乘骑,是世界上优秀的矮马品种之一。

矮马的来源存在以下三种观点,一是矮马是由史前马进化中分离出的一支群体。5800万年前,始祖马只有猫那样大小;进化到三趾马时,体高已达到100~120cm;再从三趾马进化到单趾马时,体高已经有130cm;二是矮马来自三趾马的学说,据考证,三趾马曾广泛分布在中国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三趾马化石的出土地方,许多又是今天中国矮马分布区。这一重合使一部分学者认为矮马来自三趾马;三是矮马与西南马共源说,持这种观点的学者通过两种马的体质和体尺结构的对比,认为矮马体尺的变化是普通马的"缩小",即自然选择、遗传漂变、逐代积累,近交繁殖,形成的遗传分化使矮马在西南马中有了显现的可能。再者,体高作为一个连续的数量性状,必然呈现正态分布,使人为制定的106cm体高标准已触及到西南马下限那些低矮的马。血液蛋白分析也表明两者的遗传距离较近。

(2)近现代中国培育马系

1)伊犁马

伊犁马是以新疆的哈萨克马为基础,与前苏联顿河马、奥尔洛夫马等杂交而成。当地牧民称它“二串子马”。六十年代后,伊犁马的培育主要以顿河马为主,其顿河马的血液达到了50%以上。伊犁马有较高的繁殖性能,耐粗饲,抗病力强,有较广泛的适应能力。

伊犁马平均体高144~148厘米,体重400~450千克。它体格高大,结构匀称,头部小巧而伶俐,眼大眸明,头颈高昂,四肢强健。当它颈项高举时,有悍威,加之毛色光泽漂亮,外貌更为俊美秀丽。毛色以骝毛、粟毛及黑毛为主,四肢和额部常有被称作“白章”的白色斑块。

伊犁马具有良好的兼用体型,体格高大,结构匀称紧凑。头秀美、高昂干燥,面部血管明显;眼大有神,额广、鼻直,鼻孔大,有悍威。颈长适中,肌肉充实,颈础高,颈肩结合良好。耆甲中等高长,发育丰满。背腰平直,腰稍长,尻宽长中等,稍斜。胸深,肋骨开张良好,胸廓发达,腹形正常。肩胛长斜,四肢干燥,筋腱明显,关节清晰,肢势端正。系中等长,蹄质结实,运步轻快。鬃、鬣、尾、距毛中等或稍长。

2)三河马

三河马外貌清秀,体质结实,动作灵敏,具有奔跑速度快、挽力大、持久力强等特点,是优良的乘挽兼用型马。与河曲马、伊犁马并称为中国三大名马的内蒙古三河马,是俄罗斯后贝加尔马、蒙古马及英国纯种马等杂交改良而成的,至今已有上百年的驯养历史,主产于内蒙古呼伦贝尔三河地区,因此得名。

原产中国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地级)的额尔古纳市(县级)和大兴安岭以西的滨洲沿线。因当地有三条河流(哈乌尔河、得耳布尔河、根河)而得名。

该马主要是由俄罗斯的贝加尔马、奥尔洛夫和比秋克血统的改良马、当地蒙古马综合杂交而来,后期又相继引进盎格鲁诺尔曼、盎格鲁阿拉伯、英纯血等种马,进一步杂交改良后形成。据说,已有100多年的驯养史的三河马,最多时有14种血统。具有体质结实、结构匀称、抗寒力强、耐粗饲等优点。头直,颈长适中,鬐甲明显,胸深广且长,背腰平直,尻较宽,四肢坚强有力,但蹄质欠坚实。

三河马属于挽乘兼用型,部分马匹偏乘或偏挽,公马平均体高152。7厘米,体长率103。1,胸围率13。5,体重450-500公斤。母马平均体高146。0,体长151。6,胸围179。2,管围19。8。遗传性稳定,用于改良蒙古马效果良好。

5、中国其他地域马品种

1)山丹马

以驮载为主的兼用型马品种。产于中国甘肃山丹马场,以当地马与顿河马杂交育成,只含1/4的顿河马血液。1984年经鉴定命名。体质结实,富悍威,对高寒山地适应性强。头中等大,颈稍斜。甲较

长,胸宽深,背腰平直,腰较短,尻较宽而稍斜。四肢坚固,关节强大,肌腱明显,后肢稍外向,蹄质坚实。毛色以骝为主,黑色次之。母马平均体尺(厘米):体高138.5,体长142.3,胸围169.3,管围17.6。在海拔2800~4000米的祁连山区,平均驮重100千克时行程200公里,历时5天,包括急行、涉水和翻越高山等。骑乘测验记录1600米为2分11秒,5000米为8分13秒。对侧步1000米为2分11秒最大挽力达455千克,相当于体重的91%。单马驾两轮胶车载重500千克,时速15公里。遗传性稳定。

2)巴里坤马

巴里坤马是挽乘兼用型地方马种,产于哈密地区的巴里坤县。现有马约1、5万余匹,主要分布在该县境内和县前山牧场一带。产区地处新疆东部天山山麓,年平均气温1.1℃,绝对最高气温33.5℃,绝对最低气温零下43.4℃,年平均降水量204.5毫米。全县拥有较大面积的天然草场资源,气候适宜,牧草丰富,发展畜牧业生产具有优越条件。据推测,现在巴里坤马是历史上的巴里坤土著马与蒙古马及哈萨克马经过长期的杂交繁育和风土驯化形成的一个地方品种。

巴里坤马头较粗重,耳尖大,鼻孔大,眼明亮有神,胸宽而深,四肢关节粗大,蹄小质坚。主要毛色有骝色、栗色,也有部分青灰和花毛色。成年公马体高1.35米左右,体重370公斤。速力测验成绩,1600米2分34秒5;挽拉力也不错,用三马联驾胶轮大车,载重1500~2500公斤,日行(8小时)45~60公里。母马日平均产乳量可达7公斤多。屠宰率可达54%。公马到3~4岁开始配种,母马在3岁时开始配种。马匹的平均繁殖成活率在52.2%左右,最高可达70%以上。

3)百色马

百色马是广西存栏数量最多的地方马品种。有土山马和石山马两种类型。以矮短粗壮,小巧灵活,性情温驯,适应性强,耐粗饲,驮载负重量大,耐力持久著称。目前群体数量超过20万匹,约占广西马匹数量的50%。

百色马,原名百色石山矮马,古时又称果下马,类属中国西南马的一个品种。其主产区为广西百色市,故称百色马。属驮挽乘兼用型,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优良地方马品种之一,已列入了《中国家畜品种志》和《广西家畜家禽品种志》。百色马体质干燥结实。头稍重,直头,颚凹宽广,耳小前竖,颈长中等,斜颈或稍呈水平。鬐甲适中,肋拱圆,背腰平直,腹稍大,尻略斜。肩短而立,肌腱、关节发育良好,骨量充实,蹄质坚实,前肢肢势正常,后肢多曲飞,部分呈外弧。鬃、鬣、尾毛较多。毛色以骝色为主,其他有青毛、栗毛、黑毛等。分中型马和小型马,小型马是我国唯一的矮马品种,体高1.1米。成年体尺:公马体高为114厘米,体长为114厘米,胸围为134厘米,管围为16厘米;母马分别为113、116、132、15厘米。百色母马生后10个月开始发情,初配年龄为2岁半。一年一胎或三年两胎。公马1岁~4岁时的体高分别为成年马的91.43%,92.76%,97.04%,99.20%;母马1岁~4岁时相应为93.41%,95.41%,95.57%,99.82%。

4)大通马

大通马产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境内大通河流域而得名,中心产区在大通河流域的门源、祁连二县,以皇城、苏吉、仙米、阿力克、多隆等乡所产者质量最优。

大通马适合骑乘,特别善于在高原上长程骑乘,多走对侧步。大通马对高原适应性强,对海拔3500米的高寒山地生态环境适应良好。大通马长期适应高原环境,是体型偏重、挽乘皆宜的地方品种,且兼有蒙古马、河曲马等品种的血统,早已闻名于西北。它具有耐粗放、易恋膘、繁殖力较高的特点,并以善走对侧步著称,实为青海省境内有代表性的马种。

大通马体质粗糙紧凑,禀性温驯,悍威中等。体格粗壮,肌肉丰满。中躯偏长,结构尚匀称。头略重,多直头或半兔头,耳长中等,眼大而圆,鼻孔大,颌凹宽,头部轮廓不甚明显。颈显短薄,颈础中等,颈肩结合稍差。鬐甲低短。胸广肋拱圆,背腰平直,腰长腹大,膁窝明显。甲肢长中等,管部显细,距毛较多,关节强大,蹄质坚韧,后肢多轻度刀状、外弧肢势。鬃尾长毛较粗长。毛色以骝毛为主,黑、栗、青毛次之,杂色毛较少。成年公马平均体高、体长、胸围、管围和体重分别为:132.8厘米,139.9厘米,160.1厘米,18.2厘米,321.8公斤,成年母马分别为:127.1厘米,134.4厘米,152.8厘米,16.4厘米,271.7公斤。

5)鄂伦春马

鄂伦春马产于大小兴安岭山区。繁殖性能好,在小群自由交配的情况下,有些母马一年产一驹。生长缓慢,6~7岁时才能结束生长发育期。一般在3~4岁开始使役,先用于驮载,至6~7岁时用于骑乘。最有效的经济利用期为7~15岁。

鄂伦春马性情温顺,步伐稳健,行动敏捷,在山地乘驮能力较好,持久力强。登山能力很强,能迅速攀登陡坡,穿林越沟,横跨倒木,均很灵敏。特别是冬季在深雪陡坡下山时,背负骑手,采取犬坐姿势,可一滑而下。夏季遇沼泽地,可跳踏塔头(在沼泽地生长的草墩子)而过,并能走独木桥。常能忍饥耐渴,有的狩猎一天,无饲料时,夜间拴在树下,次日可照常狩猎。冬季在深雪山放养,能趴雪采草,吃雪解渴。其合群性好,公马护群、母马护驹能力很强,能与野兽搏斗。

鄂伦春马属乘驮兼用型。体质粗糙。体格不大,头长中等,呈直头,眼较大,鼻翼开张。颈长中等,颈础较低,呈水平颈。鬐甲不明显。胸廓深宽,假肋较长,背腰平直,腰部坚实。四肢较短,多呈曲飞,蹄质坚硬。毛色以青毛最多,骝毛次之,其他毛色较少。成年公马平均体高、体长、胸围和管围分别为:129.6±1.41厘米,133.0±3.8厘米,159.8±10.9厘米,18.2±1.4厘米,成年母马分别为:129.8±5.2厘米,137.8±4.7厘米,159.3±7.3厘米,17.7±0.7厘米。

6)锡尼河马

锡尼河马主要分布于呼伦贝尔盟。属乘挽兼用型。体质结实,结构匀称。头清秀,眼大额宽,鼻孔大,嘴头齐。颈直。鬐甲明显。胸廓深广,背腰平直,肋拱腹圆,尻部略斜,肌肉丰满。四肢干燥,关节明显,肌腱发达。前肢肢势正直,后肢多呈外向,蹄质致密坚实。鬃、鬣、尾毛长中等,距毛短而稀,毛色以骝、栗、黑为主,杂毛较少。成年公马平均体高、体长、胸围和管围分别为:146.7±4.0厘米,

152.3±3.3厘米,171.6±7.7厘米,19.8±1.0厘米,成年母马分别为:138.9±4.4厘米,144.8±5.0厘米,167.9±7.1厘米,18.5±0.7厘米。

锡尼河马是兼用型地方良种,在完全依靠自然的粗放条件下,表现出体大力强、力速兼备、乘挽皆宜、富持久力、耐粗饲、适应性强等良好性能。但因选育的历史尚短,个体间仍有一定差异,少数马匹外形尚有缺点。

7)贵州马

贵州马属脊索动物门,哺乳纲,马科动物,个体小,体质结实,躯体近高方型,毛色以骝、栗色为主。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必节地区。成年体尺:公马体高为116.1厘米,体长为114.3厘米,胸围为132.7厘米,管围为15.2厘;母马相应为113.2、113.9、129.4、14.6厘米。驮载力公马为108.36千克,母马为91.83千克;日行30千米可连续半月以上,单马载重551.7千克,速力1000米1分20秒。性成熟母马为1.3~2岁,初配年龄为3岁,繁殖率为71%,成活率为91.6%,繁殖年龄为3~16岁。

四、马种分类

1、血统

(1)纯血马

纯血马是世界最快的马种,也是最名贵的马种。用于赛马或障碍赛马。18世纪後纯种马引入许多国家,用於赛马或用以改良当地品种。纯种马头形优美,身躯修长,胸阔,背短。腿骨短,脚步轻快,步幅长。性敏感,易激怒。身高平均163公分、体重平均约450公斤。通常为栗色、红棕色、棕色、黑色或灰色。速度快,耐劳。

(2)矮种马

英语:Pony,又称小马,一种小型马的总称,某些有特别外型,在特定地区被培育出来的小型马品种,也可以被称为矮种马。跟一般马相比,矮种马的鬃毛、尾巴与全身皮毛通常较厚,腿较粗短、骨骼较粗。

(3)半血马

这是国外的一种叫做奥尔洛夫的马与中国伊利马杂交出来的品种。它的体型要比纯血和温个子明显矮小很多。性格温顺、容易与人亲近。中国新疆的八一军马厂就是这种马的繁育基地。这种马的速度要比国产马快一些,个子高一些。它的技能略逊于国外马匹。但比国外的马匹易于饲养。

2、体质

(1)湿润型马

这种马皮下组织发达,肌健、关节明显,肌肉比较松弛。这类马的性情多迟钝,不够灵活。挽马中较为多见。

(2)干燥型马

这种马皮下组织不发达,关节、肌健的轮廓明显,皮肤较薄,被毛短细,性情活泼,动作敏捷,多见于轻型骑乘马。

(3)细致型马

头小而清秀,骨量较轻,皮薄毛细;性情灵敏。

(3)粗糙型马

头重、骨粗、皮厚,毛粗长,多见于草原上的马。

(5)结实型马

头颈与躯干的结合匀称协调,躯干粗实,四肢骨量充分,全身结构紧凑。

事实上,很少见到单一体质类型的马。一般都是以某种类型为主的混合型。如:湿润粗糙型和湿润细致型等。干燥细致型多见于乘用马。而我国的蒙古马、哈萨克马多属粗糙结实型。伊犁马和三河马则多属于干燥结实型。

3、使用类型

(1)小型地方品种

以矮种马为主,主要用于娱乐以及小型托马。

(2)乘用型

体型属于乘型,内可细分为轻重型。轻型的乘用马包括竞赛型马如英纯血马,以及一般的骑乘型马如阿拉伯马镫;重乘型马体型则较重,如猎马、牧牛马,以及一些国家的骑兵用马等。乘用型马一般体质干燥、细致、结实。神经活动灵敏,有悍威。体格的长高略近方形,肢长大于胸深,前中后躯三部分大致相等。头轻,颈细长,鬐甲高长且适当厚,背腰短而直广,正尻型。胸部较深长,但较狭。肩长斜,股部肌肉坚实,胫长。四肢关节干燥强大、系长斜,筋腱明显,步样正直、轻快而伸畅。

(3)快步型

主要用于比赛的专用马,以速度见长。

(4)重挽型

重挽型马头较重,多为兔头,颈短而宽厚。鬐甲体长而厚实,肩长斜,背腰短广,尻宽长较斜,肌肉发达。前胸丰满而宽广。四肢短粗,关节强大坚实,系短促,蹄大。体格的高长近长方形。胸深与肢长约相等。挽力强大,步样确实。典型代表如英国夏尔马、苏维埃重挽马、佩尔什马等。这类马主要挽曳重型马车(拉粮食、啤酒等大宗货物),骡马化时期在战时挽曳大炮,当然也可完成各类的农业生产工作。

(5)挽乘兼用型

乘挽兼用型马为兼用型马中的轻型。其体质干燥,悍威强,性情灵敏。头中等大,颈较长。中等鬐甲,较厚实。体长略大于体高。肩长斜,背腰平直,尻长而形正。四肢长,较干燥。运步轻快,李素兼备。比较典型的是一些轻挽马品种如奥尔洛夫快步马的轻型品系和美国快步马等,我国的三河马、伊犁马中的轻型,也都属此类。所适用马具除骑乘用鞍具外,还有一些轻便马车或竞赛用轻驾车。九方同创旅游规划